任何產品都在不斷的市場競爭中趨於同質化,買方喜聞樂見賣方苦大仇深。趨於同質化恰恰是市場的需要,這意味著通過長時間地試錯後該產品逐步摸索到了最適合廣大受眾客戶的模板。之後的採購有了一定的能力去辨別產品的優劣。賣方不能再通過所謂的「差異化」獲得買家試錯帶來的利潤。

不過哪怕再同質化的產品也會根據地區不同存在可優化的方向。減水母液也符合這個特性。全國聚羧酸減水母液的合成工藝大同小異,哪怕不同的催化劑最終也可得到相似度90%甚至95%的母液。就目前的外加劑視情況不同地區的原材料差別是完全可以通過成本或者增加小料彌補過來,不會對用戶使用造成很大差別。即使是行業龍頭可以做到差異化母液,也沒有想著一個地區一個母液配方。本篇文章只是為了介紹是否有其他調節方式更加適應各地需求,並不存在孰優孰劣之分。

改變母液工藝的方向有很多,溫度、氧化還原劑、鏈轉移劑、攪拌滴加時間、酸醚比、酸的投料方式、反應釜底物料濃度。其中影響最大或者說我切身體驗差異化最大的是酸醚比和酸的投料方式。

酸醚比在很多文獻中將其轉化成物質的量比例,然後進行調節。這是一個產品研究初期的規範操作。現在酸醚比已經有一個比較合理的比例,再進行改變比例我更喜歡直接明了的,一噸(一公斤)母液中其所佔比例。丙烯酸:單體=40:340是一個常用的比例。提高丙烯酸用量可以提高母液的減水率,但是過高的丙烯酸用量會導致母液的保坍性能降低。在銷售中,為了降低售價往往會考慮降低產品成本。在丙烯酸:單體=40:340的基礎上提高丙烯酸用量會導致母液固含增加,從而增加成本。更加簡單粗暴的操作就是直接降低單體用量,其他都不變。比如將丙烯酸:單體=40:340改為丙烯酸:單體=40:330甚至丙烯酸:單體=40:320。這種操作深受廣大廠商喜愛,買方降價了利潤不變,賣方省錢了減水率差不多,其樂融融。聚羧酸母液剛推出時一般標定固含量是40%,通過不斷競爭壓價現在市場上母液固含量口頭交流還是40%,實際上大多數只有38.5%甚至更低。除此之外,在我做試驗時候也發現一種有意思的方式可以改變母液性能。

以上這兩個合成方式僅有的差別在於反應前一次性加入8%的A料溶液。這兩種工藝合成出來的母液,減水率上沒有差別。凈漿檢測也差不多。但是在混凝土適配中差別比較大。預加8%A料的母液適配的混凝土漿體很輕不泌水但是和易性差,混凝土跟麵包似的表面沒有光澤度。隨著預加丙烯酸量增加可以提高減水率,只是帶來的負面作用更大。最起碼不適合我當地的材料。我在試驗中發現,另外一種催化劑工藝反而更加適應預加A料的操作方式。在現有的母液合成工藝上,可以改動的空間是有但是不大。通過優化是可以更加適應當地混凝土材料。在這個方向探索是各地外加劑廠商的優勢,外來的廠家不會將技術下沉到每一家攪拌站身上。想著節省成本的朋友可以嘗試這在微小差異直接尋找一些優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