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产品都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趋于同质化,买方喜闻乐见卖方苦大仇深。趋于同质化恰恰是市场的需要,这意味著通过长时间地试错后该产品逐步摸索到了最适合广大受众客户的模板。之后的采购有了一定的能力去辨别产品的优劣。卖方不能再通过所谓的「差异化」获得买家试错带来的利润。

不过哪怕再同质化的产品也会根据地区不同存在可优化的方向。减水母液也符合这个特性。全国聚羧酸减水母液的合成工艺大同小异,哪怕不同的催化剂最终也可得到相似度90%甚至95%的母液。就目前的外加剂视情况不同地区的原材料差别是完全可以通过成本或者增加小料弥补过来,不会对用户使用造成很大差别。即使是行业龙头可以做到差异化母液,也没有想著一个地区一个母液配方。本篇文章只是为了介绍是否有其他调节方式更加适应各地需求,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

改变母液工艺的方向有很多,温度、氧化还原剂、链转移剂、搅拌滴加时间、酸醚比、酸的投料方式、反应釜底物料浓度。其中影响最大或者说我切身体验差异化最大的是酸醚比和酸的投料方式。

酸醚比在很多文献中将其转化成物质的量比例,然后进行调节。这是一个产品研究初期的规范操作。现在酸醚比已经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再进行改变比例我更喜欢直接明了的,一吨(一公斤)母液中其所占比例。丙烯酸:单体=40:340是一个常用的比例。提高丙烯酸用量可以提高母液的减水率,但是过高的丙烯酸用量会导致母液的保坍性能降低。在销售中,为了降低售价往往会考虑降低产品成本。在丙烯酸:单体=40:340的基础上提高丙烯酸用量会导致母液固含增加,从而增加成本。更加简单粗暴的操作就是直接降低单体用量,其他都不变。比如将丙烯酸:单体=40:340改为丙烯酸:单体=40:330甚至丙烯酸:单体=40:320。这种操作深受广大厂商喜爱,买方降价了利润不变,卖方省钱了减水率差不多,其乐融融。聚羧酸母液刚推出时一般标定固含量是40%,通过不断竞争压价现在市场上母液固含量口头交流还是40%,实际上大多数只有38.5%甚至更低。除此之外,在我做试验时候也发现一种有意思的方式可以改变母液性能。

以上这两个合成方式仅有的差别在于反应前一次性加入8%的A料溶液。这两种工艺合成出来的母液,减水率上没有差别。净浆检测也差不多。但是在混凝土适配中差别比较大。预加8%A料的母液适配的混凝土浆体很轻不泌水但是和易性差,混凝土跟面包似的表面没有光泽度。随著预加丙烯酸量增加可以提高减水率,只是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最起码不适合我当地的材料。我在试验中发现,另外一种催化剂工艺反而更加适应预加A料的操作方式。在现有的母液合成工艺上,可以改动的空间是有但是不大。通过优化是可以更加适应当地混凝土材料。在这个方向探索是各地外加剂厂商的优势,外来的厂家不会将技术下沉到每一家搅拌站身上。想著节省成本的朋友可以尝试这在微小差异直接寻找一些优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