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發生的當下,我正在搭板南線要去海山,前往德霖技術學院進行職訓宣導,上了車後,我跟一般人一樣,滑著手機,又因感冒疲累於是便昏昏睡去,半夢半醒間聽到廣播說因故不停江子翠站,若趕時間的旅客可改搭別的交通工具,當時並沒有很多人離開;到了東區的某一站,廣播再次響起,聽得出來駕駛蠻緊張的,播報並不是非常順暢,我又開始滑手機,輸入關鍵字「江子翠」,得不到任何即時的消息,最後一次廣播說的是,列車會正常行駛,就在此時突然網頁有了最新消息:「江子翠站發生砍人事件。」坐我旁邊的男生拿著手機給隔壁的婆婆媽媽看,鄰座阿姨也瞧了瞧我的手機頁面,頓時,所有人都開始在討論這件事,啊,原來我們搭的就是發生事件列車的下一班,是的,剛好就是下一班。想到這兒,我不禁冷汗直流,若再早個五分鐘離開公司,我便是列車上的人之一,腦中突然一片空白。

 

 

學校宣導結束後,我不敢搭板南線,朋友送我到家附近後,回家的路途上,我開始想著接下來的新聞會如何報導這件事,媒體會找鄭捷的家人、朋友、各個求學階段的朋友或老師進行訪問;分析他平常的興趣、作息等等,將所有資訊融合在一起,下一個評論可能是:暴力電玩、沒朋友、家庭沒有溫暖...總之,因為結果(殺人這個舉動)已經產生,所有可能性都會被丟在一個算式裡,不管是怎樣的算法,都一定要導出結果。但是,一件事背後的成因並不如媒體所寫的如此簡單。沒有人希望這件事發生,包含鄭捷的父母以及受害者的家屬,當鄭捷的父母說:「全家毀了!」許多人便開始炮轟說不會教小孩、會生不會教、為什麼沒發現異常等等,請記得,我們都不是在他們家庭關係中的任何一人,不會確切明白他們平常的互動關係和品質,我相信比我們其它人更希望能早點發現有狀況的人絕對是他的父母。所謂的「徵兆」,過多的揣測僅是事後推論,在細微狀況發生的當下,真正發現的有多少人呢?在一些社會事件中的一些訪問,常聽到有人說:「早就覺得他怪怪的。」但卻很少聽到有人說當發現身旁朋友異常時,會提供對方專業的心理協助資訊。

 

 

以往工作經驗關係,會接觸到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翻閱病歷時,分析病程狀況時,往往脫離不了生理心理社會這三個層面,而在大多數的心理相關書籍,也沒有一個敢果斷地說,異常狀況「一定」是某種面向所引起。現在龐大而雜亂的訊息正在轟炸你的腦袋,各種說法紛紛佔滿各大新聞版面,所有的「早知道」都已經是事後說法。朋友的朋友,外表還算出色,職業光鮮亮麗,薪水一個月至少都45萬起跳,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彬彬有禮、和善的人,而實際上在家人和伴侶面前,他常因情緒控管問題而說出要殺了所有人、殺對他不好的人、認為只有他自己才會成功、全世界都虧欠他、其他人都是loser;他也曾經和輔導老師談過幾次,最後一次他告訴老師他覺得他好了,其實他並沒有好轉,只是為了不要再被找去。事件發生後,我想起了這個人可能未來會出現在社會版面,同樣的模式又會再次運作。或許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提升敏感度及正確認識心理專業

 

 

家庭關係,確實是會影響一個人以及他和社會互動的關係,但不是絕對,這還牽涉到個人特質的部份。家庭是否有給予愛、溫暖、包容和尊重當然重要,可是不等於處於無法給予這些的家庭,人生便會從此走向偏差的路。在我還沒念心理相關科系前,我跟家裡的關係不是那麼好,至少跟現在比起來,我心裡有很多憤恨不平,上了大學,我甚至不清楚我是因為心裡有無法填補的黑洞所以才填了諮商系來試圖療癒自己,或是跟一羣內心有黑洞的人在一起互相舔拭傷口?直到近幾年,我開始學著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當然這並不是很容易,因為在傳統禮教的觀念下,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但我發現,做父母的並不如你所認為:知道該如何當「父母」、該如何和孩子相處,於是承襲了他們以往的經驗,繼續用「大人」這個框架去和你相處,或許想重新開啟一個模式,可是沒有人試過,缺乏安全感又有不可預知的風險下,又只好回頭選擇他們所熟悉那套教育孩子的方式。

 

 

我常接到許多家長來電,開頭就說自己小孩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不喜歡念書啦,所以要來幫他問職訓課程啦,我問小孩幾歲了?「喔、20幾啦!」『20幾?那媽媽,您請他自己打電話來問吧,他如果有心想學,應該是他自己打來問纔是。』或是父母押著孩子來報名課程,家長一屁股坐下看看簡章後就說:「報這個班、這個現在很夯!」而我都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至少問三次他喜不喜歡、真的有想上嗎?這是一種尊重,尊重每個人都有下決定的機會和能力,無論是多大年紀的人,都不喜歡被他人強迫,如果家長想要教導是非對錯,比較妥當的方式是讓孩子瞭解原因,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結果,只讓他知道不能做而不進行討論讓他明白原因,這樣明辨是非的基礎可能會稍微薄弱些。另外,我覺得家庭關係中,無論每天生活有多忙碌,彼此都能空出一點時間閒聊,即使是生活的瑣事也無彷,但切記過程中盡量不要帶有指責的意味,否則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折而不願意再與家人分享,當孩子說出你無法認同的觀點時,試著多問一些細節,可以更理解孩子的價值觀和想法,他會覺得在這空間中與家人聊天是安全的。從小我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我媽呱啦呱啦講一堆學校、朋友的事,到現在出社會講的是工作的事,幸好我媽也從來沒嫌我吵,假設她叫我閉嘴一次,那我絕對從此不會再跟她分享任何事,就算是問我早餐喫什麼,也不會想搭理她XD

 

 

我們都期許在事件中所牽涉到的人,能更加靈敏或是盡責,但捫心自問若自己是當事人生活圈中的一份子,真能做到嗎?通常來說,心理專業還是很容易跟病症這件事連結在一起,而事實上專業的心理協助有分不同層面,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在這起事件後,我們能做些什麼?至少,從關心你身邊的人做起,不管是家人、朋友或同事,必要時提供他們心理協助的相關資訊和管道,是學生,可以利用輔導室,有專業的心理師和輔導老師;若是一般民眾,張老師專線、各地衛生所、社會福利機構、醫院等都有專業人士可以提供服務,以正向的眼光提供給需要的人,但千萬不要展現「你有病、趕快去看」的態度,有時,需要幫助的人,心理層面會比一般人敏感,要讓他們知道,除了專業協助,你也會是他最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

 

 

最後,祝大家健康平安!

 

 

 

嗯,雖然一直很想寫有關於簡單的心理協助的觀念,但卻遲遲沒有動筆,事件過後的隔天,還是覺得有更多觀點值得討論!總覺得心理專業拿出來好好地被討論,似乎都是在發生什麼事之後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