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米歇爾山是法蘭西民族的象徵。法國著名文學家維克多·雨果說過,聖米歇爾山對於法國來說,就像金字塔之於埃及。

  聖米歇爾山位於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半島與諾曼底半島交界處的聖馬洛海灣,三面環水、一面由人工堤壩與陸地相連。聖米歇爾山由花崗岩與麻粒岩構成,景色雄偉壯麗,歷史悠久神秘,據說是基督教傳入法國的第一個傳教點。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聖米歇爾山列為世界57個名勝保護單位之一。

  據說聖米歇爾山原名「墳墓山」,原本屬於當地主教聖·奧貝爾。8世紀時,天神聖·米歇爾要求奧貝爾獻出此山時,他猶豫不決。怒不可遏的聖米歇而在奧貝爾頭上戳了一個洞,奧貝爾嚇得魂不附體,趕緊給這座山上灑上聖水,把它獻給了聖米歇爾,並將其改名為聖·米歇爾山。9世紀中期,30名本篤會修士來凱義大利蒙特卡西諾來到聖米歇爾山,在這裡建立了最初的修道院。公元992年,本篤會的修道院在一場大火中燃燒殆盡。1022年,修道院院長伊爾德貝爾開始籌劃重建修道院,經過一個世紀的時間,重修的修道院才完工。

  在以後的法國歷史上的歷次戰爭中,聖米歇爾山屢遭破壞。在英法百年戰爭中,這裡遭到過英軍炮火的猛烈襲擊。在法國大革命中,這裡被用來關押囚犯,被人稱作海上巴士底獄。

  人類的農牧活動也對這裡多有破壞,耕地和牧場侵佔了海岸濕地,聖米歇爾山和陸地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由於地質變動的原因,這裡的海灣漸漸變淺,如果不採取措施,聖米歇爾山的海島景觀就會不復存在。所以,法國社會一直在採取各種措施保護這座聖山,力爭恢復它的海洋面貌。


謝謝邀請,聖米歇爾山是法國諾曼底地區阿夫朗什海灣中的一塊高地,形似一座墳墓,因此最初被稱作「墓山」(Mont-Tombe)。漲潮時,墓山被海水環繞,就成為了蒼茫大海中的一粒孤島,落潮時僅有一條狹窄的小路和大陸相連。墓山與世隔絕的地理位置很早就吸引了隱修者。公元709年此地建成聖米歇爾山修道院,聖米歇爾在天主教信仰里是天國的天使長,是守衛天國和教會的忠誠勇士。

聖米歇爾山成為法蘭西民族的象徵主要源於中世紀的「抵抗奇蹟」,在中世紀末期一百多年間的百年戰爭中,聖米歇爾山作為英佔區諾曼底後方唯一忠誠於法方的據點,抵禦了英軍無數次攻打行動而不陷落,被中世紀的歐洲人視為上帝眷顧法蘭西而顯現的奇蹟,因此也被法國統治者樹立為法蘭西民族的象徵。

1415年,法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慘敗,元氣大傷。英軍乘勝攻克諾曼底絕大部分地區,聖米歇爾山成了諾曼底地區唯一抵抗英軍的據點。英軍對聖米歇爾山展開了一次次的圍攻,此時的聖米歇爾山修道院院長羅貝爾·若利韋(Robert Jollivet)臨陣變節,轉而效忠英國。但是,聖米歇爾山的僧侶們堅守抵抗的傳統、拒絕拋棄聖地。他們一方面收容願意抵抗的法國騎士,另一方面向法國王太子查理求援。查理任命阿爾庫爾的讓八世(Jean VIII d』Harcourt)為聖米歇爾山的軍事統帥,繼續堅守聖米歇爾山。

軍事強攻無法迫使聖米歇爾山屈服,於是英軍改變戰略,從1424年開始採用圍城戰術,阻斷聖米歇爾山的物資供應,企圖用飢餓摧毀抵抗者的意志。龐大的英軍在海灣周圍駐紮下來,在聖米歇爾山的對面修建要塞,監視山上的動靜,同時派遣艦隊封鎖海域。英軍萬事具備,坐等聖米歇爾山的臣服。然而,一群布列塔尼貴族從聖馬洛港出發,突襲了英軍,並開闢了一條海上補給路線,暫時解除了聖米歇爾山的危機。

當時的英軍銳氣正盛、攻佔了包括巴黎在內的大半個法國,卻在孤立無援的聖米歇爾山前一次次品嘗失敗的苦酒。因此聖米歇爾山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屢戰屢敗的法軍的士氣。人們認為這次勝利來自於聖米歇爾對法蘭西的眷顧,對聖米歇爾的崇拜不斷高漲。

1424年的勝利並沒有解除英軍的包圍。1433年,聖米歇爾山發生火災,房屋和城牆遭到毀壞。英軍趁此良機,在潮落時分,從陸路猛攻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守軍在戰役中頑強抵抗,與英軍展開了肉搏,英軍不敵,被迫撤退至內陸,徹底放棄了對聖米歇爾山的圍攻。聖米歇爾山以孤島彈丸之地,抵抗數十倍敵軍圍攻將近三十年,始終屹立不倒,堪稱戰史上的奇蹟。

百年戰爭後的法國國王將王國的存續與來之不易的和平歸功於聖米歇爾的庇佑,更頻繁地前往聖米歇爾山朝聖。1469 年,法王路易十一創建聖米歇爾騎士團,並親自擔任團長。騎士團章程規定,每位新騎士都必須在騎士團駐地——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大堂內宣誓效忠。以國王為首的所有騎士團成員,都要佩戴象徵聖米歇爾山的貝殼項鏈。從此,在聖米歇爾山,對天使長的崇拜,對抵抗奇蹟的紀念,和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完美地融為一體。

近代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聖米歇爾作為修道院被革命者所關閉,其民族象徵的地位一度無法延續。不過,法國人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抵抗鬥爭後,重新認識到中世紀抵抗聖地的價值。正如法國前總統蓬皮杜在1965年的評價:「聖米歇爾山,是教會的榮耀,是西方的奇蹟,也是我們文化、精神及我們民族歷史的總概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