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从有文字史书记载,始自西班牙人、荷兰人入台,后郑成功领南明遗军驱逐荷兰人,这是第一次有大批汉人移民台湾的纪录,直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时期,遣郑氏旧臣施琅收复台湾纳入清版图后,有了第二波汉人迁入,而在清朝与明郑战争的过程中,广东人偏向于郑氏王朝,间接影响了清朝治台的移民政策,以广东沿岸海盗猖獗为由,不开放广东人移民台湾,使得在后来的人数比例上,福建的闽南人明显多于广东的客家人,造成闽客械斗中,客家人节节败退偏安山间。因资源占有的问题,闽南人不但与客家人斗争,闽南人自己也发生内斗,闽南最大宗的两个移民,泉州与漳州爆发了漳泉械斗;而泉州当中的三邑与同安也导致了著名的顶下郊拼,在那个浑沌不清的年代,长年争斗不休,在噬血与杀戮的过程中,却因各族群的自我意识观念强盛,意外的使得各聚落有效的发扬与保存固有文化。

WP_20140529_11_52_16_Pro.jpg

「一天下,两林家」,这是清朝年间象征台湾最有势力的两个林氏家族,北部的板桥林家与中部的雾峰林家,其中板桥林家除作为台湾首富外,更是漳州人的领导人物,林家最早不过是受雇于新庄米店的伙计,适逢林爽文之乱,导致当时通货膨胀,造成米价水涨船高,加上林平侯的经营有道,开始将林家声望带入高峰,林家曾为避漳泉械斗而搬至大嵙崁(今桃园大溪),由米商生意转为土地投资而富甲一方,后又迁居至枋桥(今板桥),板桥即林家因货物集散,所搭设的木板桥而得名,林家在这里落地生根,打造了全台最富丽堂皇的园邸,所谓的林本源园邸,即指熟知的林家花园以及住宅的三落大院,现今仅开放园区的部份,从田园造景到屋舍的风水格局,一景一物,一砖一瓦都遍了典故寓意,也见识到台湾第一家族的附庸风雅,大户人家的闲情逸致,虽以传统中式色彩为主体,却也导入了相当多闽式的风格,让人有著即便是同根同种,在开枝散叶后也会有独特自我的形象,这座园邸也不单只是林家的私人花园,更可以说是台湾历史上的建筑的代表之作,道尽了富贵人家的闲散生活起居。

WP_20140830_09_23_14_Pro.jpg

WP_20140830_10_34_05_Pro.jpg

与板桥一河之隔的便是今日的万华地区,万华北部地区旧称艋舺,为平埔族语,旧时原住民皆利用独木舟至此交易,而艋舺即独木舟之意,后闽南泉州人迁居至此,借由港口河岸之便,成为北部地区继新庄之后,最为繁荣的城市,却也因利益的纠葛,造成泉州的三邑人、同安人以及安溪人陷入解不开的死结,艋舺的三足鼎立,使得在这个聚落出现了不同的文化信仰,其中包含络绎不绝的龙山寺,以及电影艋舺取景的艋舺祖师庙,其中龙山寺供奉的妈祖为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而清水祖师则是泉州安溪的守护神,唯当时位于老松国小的霞海城隍庙,历经顶下郊拼一役后,由泉州同安人移至大稻埕另筑新庙,当年的遗址也已改为具乡土教育性质的剥皮寮的街区。台湾长久以来受到不同民族所统治,却未因异邦文化所箝制,而抛弃固有中心思想,更可以说是华人地区宗教庙宇密度最高的国家,在庙宇里,除了经典的神祇故事外,庙宇本身的工艺技术也是相当具有可看价值的,包含石狮、斗拱、雀替、员光、藻井、屋脊、山墙等等,在美学形塑以及物理力学上都令人叹为观止。

WP_20140531_10_22_45_Pro

WP_20140529_12_06_48_Pro.jpg

逛完了龙山寺,身体也略感疲惫,则可至一旁的青草巷,喝杯甘甜透心凉的青草茶,艋舺当地早期曾发生数次瘟疫,因此当时许多的中药舖的古传偏方广为流传,其中青草茶更是一绝;距离龙山寺不远的贵阳街,在早期有台北第一街的称号,如今繁华早已螁去,只留下数间较为古朴的老宅,拍起照来不禁显了些落寞,同样位于贵阳街上的祖师庙,在1853年的顶下郊拼,因三邑人软硬兼施下的借道,导致后殿烧毁,迄今仍未修复归建,或许随著时间的流逝,对于艋舺的故事会逐渐淡去,只能等待未来有著电影的效应,能够再次唤醒人们对于这个地方的回忆,当年兴盛的艋舺三座码头,如今却成为自行车骋驰的要道,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停下车,去缅怀这个一百多年前台北繁盛一时的聚落。

WP_20140529_13_50_25_Pro.jpg

 

 

离开了艋舺,将目光移向上方,进入继艋舺之后另一个更现代化的城镇─「大稻埕」,大稻埕的发展与艋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顶下郊拼的结果,同安人战败,连夜带著霞海城隍的金身,往北方逃离并觅寻新的空间发展,因缘际会的结果来到大稻埕,大稻埕之名起于当地种满稻谷的空旷之地,而大稻埕在顶下郊拼后,随后也发生了无数历史事件,包含台湾争取议会请愿、二二八事件、。当地市集最为人所津津乐道道的,莫过于是茶叶、中药、南北货、布料的集散地,短短的迪化街,屋舍建筑有传统的闽氏楼房,也看得到有西方色彩的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在其中,象征著广纳复古与创新的元素,当然,大稻埕也已不在是百年前那个盛况,如今却带动另一波台湾版的文化复兴,在这可以与好友们闲逛手工艺品店,也可以在独立书店待上一下午,更可以到茶馆内挑选独钟的茶饮话家常,反而带动起另一波新的文化浪潮,打造下一个大稻埕的风华年代。

WP_20140529_15_02_56_Pro.jpg

WP_20140529_15_04_12_Pro.jpg

大龙峒,原先是同安人战败后,东山再起的首选地点,主因在于大龙峒已有一群同安人至此开垦,但基于利益的关系,早已巩固地盘何愿分享于他人,因为婉拒了艋舺同安人的移居,大龙峒开发晚于艋舺,却早于大稻埕,在今圆山旁的哈密街、保安街、大龙街、酒泉街一带,建立起属于同安人的聚落,随著都市计划的演变,如今的大龙峒不像艋舺或大稻埕保留了许多遗址,现今可见的仅存于保安宫与孔庙,其中孔庙还是日治时期才改建至此(因日治市区改正,原位于台北城内孔庙遭拆除),而保安宫主祀保生大帝,取名保安有「保佑同安人」之意,如今的保安宫不再只是同安人所供奉,可以说是全民的守护神,永远守护著大龙峒这块乐土。

WP_20140531_09_26_35_Pro

 

艋舺、大稻埕、大龙峒,是清朝移民台湾北部重要的三个城市,并有承先启后的意义,在河岸淤积以及铁道建设后,河岸港湾的作用也渐渐没落,早期先民为了资源而争夺,各有各的立场,也展露出族群的韧性与坚毅,时代的无奈,或许有许多不得不的选择,处在这些古老的城镇当中,开始思考城镇失去了过往荣景,却又引进了许多新的象征符号,回顾若干庙宇以及古迹让我们可以有著些许的回味,不同的年代,却有著相同的族群斗争,如今,过去所有的纠纷皆随淡水河而去,当下,所引发的纠葛又该如何化解?或许透过一次又一次寻根,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之道。

WP_20140531_09_42_16_Pro

 

慢游建议路线:

林本源园邸─剥皮寮老街─青草巷─清水岩─大稻埕─大龙峒

交通规划:

林本源园邸─可由捷运府中站步行10分钟至板桥西门街即可抵达

剥皮寮历史街区─捷运府中站至捷运龙山寺站步行3分钟至广州街即可抵达

艋舺龙山寺─剥皮寮历史街区步行3分钟即可抵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