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虽然相较于大国来的相对渺小,不过是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有著岁月更迭著不同民族的文化,加上多变的地貌海域,随著交通工具的进步,任何地方都能够一天之内抵达,但愈容易亲近的地方,对现代人来说反而却愈来愈陌生,国人宁愿到他国出游,也无意愿多去探究台湾未曾到过的地方,当我们自己都不想去的地方,真不知道要怎么吸引外国人前来,这几周的闲暇,利用了一些时间造访邻近台北的其他城市,算是没有负担的轻旅行,试著把步调放的更慢,用不同的视野角度去观看台北之外的风貌,抛开既有生活空间的刻版印象,用脚走透,用心感受每一块土地的小地方、小故事以及小人物。

P4143500.JPG

首先来到了亦是古城的新竹,有别于台北城的日新月异,台南府城的文化复兴,新竹在科技之城的导向下,将人与环境的下了新的注解,充满观光资源的景致与古迹比邻而立,增添了当地人户外游憩的机会,由于早期的历史脉落,使得竹堑城保存著许多人文遗址与建筑,其中郑用锡宅第就对于当地有著重要传承意义,抱持好奇的心态来到这个宅第,开始去打量它存在的年代背景,郑用锡是清代台湾第一位本土进士,在文风鼎盛的科举制度下,台湾地处天外一隅,要考取功名可说是难上加难,清朝立国以来,台湾不过也三十三人荣获功名,正当慢慢走入历史回廊的空间时,屋外两旁的旗杆座发生了另外意外的一幕,一位居住于宅第对面的居民,趁著日正当中,竟将自家的棉被大剌剌的放在基座之上曝晒,所谓的旗杆座是指通过科举制度后,朝廷恩赐立于家祠外的一种荣誉表征,目睹一切过程的当下,自己似乎完全呈现呆滞,妇人看似年纪老迈,亦不忍去苛求其对古迹的轻忽,或许这是世代观念上的鸿沟,只是设想外国人若按图索骥,同样来到该地见此情此景不知又是何种心情。

 

P4043401.JPG

又过了一个星期,来到了更接近台北的桃园,起心动念来到了桃园知名郊山虎头山,以及台湾迄今保存最完善的神社─桃园神社,虎头山的地貌植被造景可说是浅山中的大众公园,不同年龄层至此都能够自寻其乐,而桃园神社因维护得宜,表参道、御手洗以及主殿、拜殿尚都仍维持原貌,在不考量历史民族因素下,此地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至此摄影,捕捉镜头下最唯美的一面,不失作为观光发展的景点,行经来到神社后方的环保公园,到了公园顶端观景平台,发现的是垃圾堆积,满地尽是烟蒂,公园地处高端,有著眺望足下桃园市区全景的优势,一旁有著志工或是政府雇用的清洁人员,正拿著工具清扫著脏乱的环境,就在此时,身后有两个看似学生的年轻人,正在吞云吐雾中,忽视了周遭环境还有许多民众的存在,更别提此地还是名为环保公园,脑中还在困惑的同时,两人竟然直接将手中的烟蒂丢在地上,无论是清洁阿姨或是垃圾筒仅在十步之遥的距离,这举动完全打破上周什么世代差异的问题,而是国人对于环境教育尊重的完全破灭。

 

台湾的观光现况仿佛陷入的一种欲振乏力的困境之中,想要用观光作为经济的发展,却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建设,却忘记了人与环境之间连结的感觉,当我们不断强调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时,是不是又刻意去漠视台湾文化长久以来的陋习,当他国拱若珍壁的文化资产,是极力全面的保护与规划,而台湾许多列为国定古迹的宫庙或遗址,机车与汽车是如何缺乏公德心的将车辆直接停置于三川殿或建筑物前,试问如果去日本参访神社或庙宇前出现这样紊乱的景像作何感想,究竟这是国情的不同,又或者是对于文化崇尚的差异,先人所遗留下来无价的宝物,今人意识缺乏或扭曲,加上政府机关的无作为,使得观光资源早已岌岌可危,政府投入庞大的经费大兴土木很容易,任意盖个大型建设却与地方内涵,或许三年五载能够靠著宣传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在没有长期的擘划与管理思维,自然与人文的资产想要历久不衰便是捉襟见肘,一趟旅行下来,令人惊叹台湾受到层层叠叠文化的融合,却又同时看到观光发展的近忧远虑,实为矛盾复杂的心态,或许公民的素养正应从当下作起来,下一代或是下下代才能勾勒起未来观光的蓝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