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比較嚴肅的話題,關於11/24的「公投」,其中被媒體「炒」的最兇的― 愛家公投

 

首先,先撇除網路流傳的「作票」嫌疑與議題,我們從理性開始,純粹就「公投」本身探討

 

「公投」的選項只有兩個,同意與不同意,但事實是用這兩個極端的立場區分社會大眾實在過於狹隘非黑即白反而導致更多的不諒解與傷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電視上常看到立法委員在立法院大打出手的原因,當立場只有「支持」與「反對」二元對立的情況下,它催化了衝突與口角產生的速度,各立場皆有其支持及反對的理由,大家都為了自身權益努力的擁護著,沒有人覺得自己是錯的,無人願意讓步,辯論越發激烈,到最後大打出手,大部分的悲劇都是這樣釀成的。

 

再者,「拿同志相關議題來公投」這件事是不成熟的,有些人喜歡拿外國跟臺灣比較,為何西方國家都同意了,臺灣還不行? 但我認為:外國跟臺灣無從比較。原因很簡單,因為條件、背景不同,無法比較。

 

在社會風氣、教育體制、文化、認知等條件皆不同的情形下相較,這樣的比較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不同的社會環境有不同適合其生存與遵守的社會規範與模式,而「比較」這件事,只有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前提下,纔有其代表之意涵,如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實驗組」與「對照組」,兩者只能有其中一個條件不同,不然實驗效果等同無效。

 

我們無須跟他人比較,我們只須跟自己比

 

臺灣現在還處於一個「灰色」的狀態,沒有像過去這麼「反同」,但也還沒到可以「完全接受」同志的狀態,我們能從同志大遊行這點看出社會正在進步,拿過去的臺灣和現在相比,確實,我們在進步,因為在二、三十年前,那個年代沒有人敢這麼做,直到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為少數人的權益站出來說話、替自己也為別人發聲,臺灣正在進步,這是不可否認的

 

從反對、接受到同意,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是過程都需要「時間」,但時間點尚未成熟。許多老一輩的人對同志都還不甚瞭解,或對於「同性戀」的印象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因為他們沒接觸過,甚至沒有上過任何相關性別教育,就這樣帶著當時的觀念活了大半輩子,在什麼都還瞭解不全的狀況下叫他人做決定(選邊站),大多數人對於自己不熟悉或不瞭解的事實都是排斥的,這是人之常情,結果想當然耳,是以「不同意」居多收場。

 

「拿一個還不夠成熟的議題來公投」這件事本身,在我眼哩,真的非明智之舉。

 

從本次公投結果的票數看來,「廢票」所佔比例雖不多,但還不算少,這也呼應了前面所提及的,對於社會議題,除了同意與不同意外,社會上有一羣人有其他的立場及想法,他們用選票告訴社會: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沒有立場也是一種立場。

 

無論是哪種立場或想法,其實現階段的臺灣最需要的是更多瞭解同志的機會,政府應針對這點擰定相關政策,而非放任媒體大作文章,誤導社會大眾、混淆視聽。

 

是的,沒錯,「愛」最大,我們每個人都有愛人與被愛的權利,但愛的前提是瞭解、包容與尊重,不管是挺同還反同,我們都需要更多瞭解與尊重去包容不一樣的聲音,並且相信臺灣正在進步。

 

最後,我想跟同志朋友們說些話:

 

親愛的同志朋友們,你們辛苦了,別因結果而否定你的努力,社會在變,臺灣在進步,只是真的需要時間,就像你不能要求一個還沒學會走的孩子奔跑,你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們的愛都是一樣的。

 

擦乾眼淚,想想國父革命的故事,10次失敗,第11次成功,我們的第一次,雖然不完美,但很美,如天邊高掛的彩虹,大雨過後更閃閃動人。

 

若欲查看更多文章,歡迎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une_reine.9/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