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期学校化身成为博物馆,向参观人士诉说东伦敦的一段历史。

IMG_20180506_164213289.jpg

背景

此馆由红砖建成,简扑但坚固。为了到中国传教,创办人Dr. Barnardo 1866年从都柏林来到伦敦,可是他没被教会选中,于是继续留居伦敦为传教工作作准备,他正好碰上霍乱在东伦敦肆虐,超过三千人在是次灾疫中死去,而且当时缺乏生育计划,大部分家庭都难以养活所有孩子,故此孩子都要出外工作以糊口,贫困、营养不良及文盲都是东伦敦孩子的代名词,有见及此,Dr. Barnardo 1867年创立了第一所Ragged school ,为孩子提供免费的基本教育。

 

博物馆内部

地下的展区由普通大展板及展品组成,罗列历史故事,没有现于博物馆常见互动展说工具,年幼观众建议由成年人陪同以便理解,除了有学校的历史外,还有述社区的历史及日后博物馆的发展 (HLF 资助),内容平舖直敍,文字略嫌过多。

IMG_20180506_152745981.jpg    IMG_20180506_152749085.jpg    IMG_20180506_151913864.jpg (旧时书桌)  

二楼保存了维多利亚时期学校课室的原貌,每月首个星期日都会重演维多利亚时期课,我亦当了一回超龄学生。我参加的那一课大约有十五名小朋友参加,加上他们的父母,全班大约有二十多人,一名身穿该时期服装的女演员Lizzie带领着我们回到1888年五月六日,每人首先获发小黑板、小抹布及炭笔一枝,然后随 'Miss Purkiss'  学习了古时英文字体、货币换算等小知识,课题都以实用为主,孩子们很是投入,常举手抢答。课后Lizzie提到古今学习之异在于以前较重背诵抄写,现今则重视开拓思考,我听到后失笑,因为本人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原来与19世纪所采用之法无异。

IMG_20180506_153032744.jpg  IMG_20180506_163838080.jpg   IMG_20180506_164216879.jpg (Lizzie完美消化严师一角,但实际上很友善,欣然作模特儿)

          

三楼集中讲述以前日常家庭的生活面貌,展有日常用品及摆设,一角更展出旧时配有壁炉的客厅。

IMG_20180506_164537951.jpg    IMG_20180506_164731199.jpg    IMG_20180506_164718016.jpg

 

短评

此所博物馆不大,若不参加那个课堂的话,一小时已足够,对于有孩子的人来说,那课堂会是一个挺不错的体验,可以动手动口动脑,对有关历史有一个更实质的认识。

逛完这所学校博物馆就不禁令我想起年初读到的一篇报道,此馆所在之区分Tower Hamlets 的儿童贫穷比率冠绝伦敦,高达53.4%。现在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但是否就止于此? 这所学校曾经是窒息的生存空间中的一股凉风,现今的它又能否重拾以前之用? 在普及历史时,博物馆同时可以做什么呢? 这是给博物馆的定义的一个挑战。

 

资讯

开放时间:星期三及四 10am – 5pm; 每月首个星期日2pm – 5pm

维多利亚课堂:每月首个星期日2:15pm 3:30pm, 每节约45分钟至1小时

免费参观,但建议捐款支持

 

http://www.raggedschoolmuseum.org.uk/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8/jan/24/most-children-in-uks-poorest-areas-now-growing-up-in-poverty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