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奏家,其实应该说人类。每天都在变的。学问也好、艺术也好、运动也好,只要是追求理想的人,就会每天都不一样。那一定是因为看见未来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了吧。

 

——中山七里《永远的萧邦》

 

瑞升出版社真的非常用心,别出心裁为这本小说量身订做一张内含八首萧邦钢琴曲的 CD,由演奏家谢世娴合作录制,此为台湾先前出版推理小说未见之行销创意表现。

 

阅读中山七里「岬洋介系列」作品,除了赞叹作者于乐曲演奏方面的细腻描写,更会于翻页间,为作者对音乐发自人性的深入刻画感动不已——真正的音乐究竟为何物?是为求取地位、声望,将音乐表演和比赛视为生涯名利的投资,抑或藉音乐镌刻出身为人类的各种喜怒哀乐、欲望或希望?

 

《永远的萧邦》将场景挪至波兰,以波兰总统 Lech Kaczynski 的坠机事件为前奏,令人叹为观止的各国演奏家齐聚于「萧邦国际大赛」,并交叉引入惊天动地的「钢琴家」炸弹恐怖攻击和杀人行动,其间穿插美军协助阿富汗对抗塔利班的场景,于赛程的最后一天,在岬洋介投入深切悲郁的演奏下,让读者的情绪随乐音、角色境遇而高涨到极点后,再揭露「钢琴家」的身份。真正的钢琴家和代号「钢琴家」的恐怖攻击者,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者安插了一段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的战事,有意无意传达岬洋介对于音乐的理想:「有一天,我们变得喜欢音乐,变得喜欢钢琴,而且喜欢到离不开它。昨天不会弹的乐句今天会弹了,那么,今天弹不出来的音,明天就弹出来了也说不定。我们只要把指尖和耳朵都磨得灵光,注意每一个音,用心练习,然后在人前演奏,再练习,再于人前演奏……如此下去总有一天,钢琴就会成为我们的武器。」「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手段,就是那个人的武器。」而,最后岬洋介不期然演出的那首「萧邦夜曲」(Nocturne Op. 9 No. 2 In E Flat Major),虽是结构简单的乐曲,却让音乐会场中的音符浮流至更远的地方,直达人心,并止住怒恶,带来族群之间短暂的和平——原来,音乐家也有音乐家可以去为众人做的事情。

 

异于说教论理的方式,岬洋介动用情感和双手,令自身传达了崇高的理念——音乐并非个人之事,而要能让音乐和其他人、和这个社会、国家,甚或更大的世界产生连结,此即是《永远的萧邦》最令我感动的场景。

 

——舟动(2015.10.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