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歐洲歷史的人都知道作爲好戰民族,歐洲人一旦進入軍營便會開始長期的訓練,訓練過程中往往都會穿着厚重的鎧甲,這是爲了在作戰過程中不宜遭到傷害。講究重兵裝配連他們的戰馬都會穿上厚厚結實的鎧甲,這樣的一支隊伍不僅做到了完備的防禦,在攻擊方面也確保了力量,而歐洲如此強大的軍隊卻也依舊有着他們的死敵。

  13世紀的蒙古鐵騎在成吉思汗的影響下將蒙古人的驍勇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將亞洲橫掃,還將目光投像了歐洲,但少的歐洲國家開始擔驚受怕日夜練兵,時刻準備抗擊蒙古的鐵騎進攻。

  對於蒙古士兵,最開始歐洲人認爲僅僅依靠輕裝的騎兵又怎能與鐵甲對抗呢,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蒙古騎兵一路斬關奪隘所向披靡,隨着不斷地向前推進,蒙古大軍即將兵臨匈牙利城下,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急忙組建大軍準備抗擊蒙古鐵騎。

  貝拉四世的軍隊是由日耳曼中最優秀的騎士人組成的,總數大約有十萬人,而據他們所知蒙古士兵僅僅只有6萬而已,一直多次在歐洲戰爭中無往不利的騎士軍團根本不將蒙古士兵放在眼中。結果他們引以爲傲的重裝鐵甲不僅沒有起到作用,在面對靈活的蒙古士兵時還成爲了阻礙。沉重的鐵甲使得歐洲人無法自如的進行攻擊,蒙古軍隊的迂迴交鋒讓歐洲人失去了優勢,而蒙古軍隊能抓住時機尋找破綻。最終的局面演變成了歐洲軍隊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盲目捱打。

  毫無疑問,這場戰爭以蒙古士兵勝利爲結局,在這場戰爭中,出發時的10萬歐洲騎士被打得丟盔棄甲傷亡慘重,三天後就只剩下幾千人。而蒙古軍隊爲何能夠做到以明顯的人數裝備劣勢打敗歐洲軍隊呢?

  這首先在於作戰前的部署規劃,蒙古軍隊擅長突襲,因此排兵佈陣採用輕騎兵掩護的平行隊伍,而重騎兵藏於掩護的輕騎之後,這在交戰的時候能做到迅速交換隊形,敵軍靠近時,後排的輕騎兵穿過重騎兵向前,利用靈活的優勢對敵軍發起攻擊。在傷害到敵軍之後,整個隊伍共同先後退,多次之後將敵軍的隊伍打亂,最後在敵軍處於崩潰的邊緣時,重騎兵則立刻向前發起猛烈的攻擊。

  其次,歐洲的傳統武器爲刀劍短斧等,都是近距離殺傷武器,而蒙古軍隊多采用遠距離的弓箭,在戰爭可以中先發制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