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胜利油田石油开发中心以严格风险管控责任考核为抓手,厘清采油管理区、业务科室的质量目标清单,坚持QC成果研发与成果转化并重,有效激发广大干部员工投身绿色生产、多产效益油热潮。据统计,石油开发中心成立16年来,共注册QC小组92个,申报成果709项,其中2018年12项成果获局级以上荣誉。

  黄三角早报记者 崔立慧 通讯员 任文盼 王悦

  基层成创新主阵地

  粘度高、凝固点高、流动性差等特点,让以稠油开发为主的石油开发中心胜凯采油管理区面临不小的挑战。油公司体制机制改革中,受自然条件受限等因素影响,这个管理区直到去年年底才完全实现“四化”建设。

  在没有完全实现“四化”前,虽然配备了中频电加热控制柜,但依然要由专人负责采集数据等工作,人力、物力的消耗自然也成为控制桶油完全成本的“难题”。

  胜凯采油管理区资料化验站QC小组成员的碰头会上,有人提出探索远程测控取样、看数据,优化一部分劳动力投入到其它提质增效课题的攻关。在经过多次试验后,他们联合井站员工对部分井成功研制远程测控,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电子启停,响应时间从原来的0.55小时降至0.05小时,单井月度降低生产成本300余元。

  该项成果在石油开发中心内部评审中,因实用性强、应用效果好被推荐至胜利油田QC成果评审获一等奖,并以“计划到位、责任到位、检查到位、激励到位”晋级中国石化油田企业QC优秀成果评审资格。

  近年来,为充分调动基层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凡是具备QC立项条件的小改革、小创新、小发明,石油开发中心都给予大力支持。例如,科研管理技术人员的成果《提高注水层段合格率》,虽然创效能力强,但却因为应用主体限制性强,无法推广到基层操作员工,导致推广环节得分不高。基于这项成果在注水领域的“绿色攻关”,激起了稀油区块注水开发的“一池春水”,获得了中心QC优秀奖

  “基层是迸发灵感的阵地,更是最能见到执行力、创新力的阵地,只有每一名岗位员工都在为自身的增值增效努力奋斗,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石油开发中心副经理王凤胜说。

  成果转化为质量效益

  QC成果的研发,从注册QC小组开始,要历经课题立项、目标设定、提出方案、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检验效果、对标完善等诸多步骤。虽然成果背后会有无数次的探讨争执、推翻重来,但它已经潜移默化中成为石油开发中心聚合群众性质量活动效能的重要途径,并将覆盖率提高到85%以上。

  数据显示,石油开发中心共有注册QC小组92个,16年来累计注册QC成果709项,创效2300余万元。从小组构成不难发现,QC活动已彻底打破“壁垒”,横向上实现了业务部门沟通、兄弟单位联合作战,纵向上的机关——基层之间畅通共享,业务中注、采、输、注汽、作业多专业交叉,它的辐射和扩展效率成功将该项活动由现场型、管理型向创新型、创效型提升。

  3月20日,油田党委印发《转变观念 更新理念 凝聚油田改革发展的思想共识》通报稿,分别从勘探开发、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明确了需要摒弃的思想观念10项55条和需要强化的思想理念11项105条,有破有立、旗帜鲜明。

  通报稿中提到“油公司建设是对传统老石油企业的现代化改造,是以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转变,重构油田新的科学高效的企业运营模式”,石油开发中心正是通过加大对创新创效人才、工程的奖励,科学统筹项目运行,激发了中心2800余名干部员工共同参与、齐步创新的干劲。

  台前有发布的荣耀,台后自然有默默的耕耘。一年20余次专题质量研讨、近3000件水质检测化验、200多个现场近万台(件)设备的校验,这些工作内容虽然没有以成果的形式发布,但都是中心可持续发展最强的“助力”和保障,并让石油开发中心的名字进入油田质量、节能风险管控光荣榜。

  QC成果作为生产经营质量效率提高的一个载体,在激发员工创造性开展工作方面成效明显。两年来,石油开发中心QC战果捷报连连,2017年注册40项成果获局级以上荣誉6项,中国石化油田企业优秀成果1项,中国石化优秀QC成果二等奖1项,实现了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零突破”,成果在8个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的应用覆盖率达到87.65%。在此基础上,2018年,石油开发中心又注册QC课题40项,课题开展率94.74%。

  “质量和效益是不分家的,互为前提、也互为基础,简单理解就是聚焦价值创造,满足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近日,在石油开发中心QC成果评审会上,经理徐亮表示,按照大抓质量、大抓责任、大抓实效的要求,石油开发中心将充分发挥油藏经营决策平台的作用,让信息化平台发挥智能作用,把QC活动的全过程及效果评估一并应用到平台中,做实新型采油管理区油藏经营主体责任,让油公司体制机制更完善、更科学,更具引导性、更有激励性,确保中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坚定、更稳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