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四個政治實體組成,“聯合王國”也是其唯一的官方稱謂。

  我們習慣稱呼的“英國”實際上是“英格蘭”的別稱,但在聯合王國內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地位相等,並無高低貴賤之分。然而以當初英格蘭的人口、資源和軍力優勢,很難不讓人覺得其他地區有被英格蘭強行同化的嫌疑。

  在聯合王國誕生之前,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和蘇格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和兩個民族。統治這片地區的國王們爲了自己的豐功偉績不斷向鄰國發動戰爭,故而英格蘭與蘇格蘭是幾代的世仇。公元129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幾乎佔領了整個蘇格蘭,但當地的抵抗運動卻一天比一天激烈,最終在1314年之後蘇格蘭重新獲得獨立。電影《勇敢的心》描述的就是這段歷史。

  打仗的同時,歐洲的權貴們也沒有忘記聯姻,熟悉歐洲封建制度的同學們對“領地隨主人走”都不會陌生。1603年強勢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駕崩,因爲生前無嗣,與之關係最近的就是其侄孫,也就是時任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於是在佩戴蘇格蘭王冠的同時,詹姆士六世也被加冕爲英格蘭的國王,但此時的詹姆士只是頭戴兩頂王冠的同一個人而已,英格蘭與蘇格蘭仍然是兩個國家,不過這也拉開了兩國合併的序幕。

  1707年,聯合法案通過,蘇格蘭國會解散,兩國正式合併爲單一的“大不列顛王國”,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蘇格蘭人都贊成這種結果,這也是蘇格蘭獨立之火燃燒至今的原因。如今距離兩國合併已經過去了三百多年,但蘇格蘭仍然不時發出“脫英”的聲音,這令我們很奇怪,三百年的時間不足以同化蘇格蘭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嗎?要知道相比之下的俄羅斯可是隻用了五十年就把東普魯士完全俄羅斯化的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軍一路推進到柏林,中途順勢就佔領了柯尼斯堡。戰爭結束之後,爲補償蘇聯的損失,柯尼斯堡併入蘇聯領土,改稱“加里寧格勒”。然而這片土地上祖祖輩輩居住的都是德國人,甚至確切地說這裏就是德國文化的源頭。論差異,東普魯士與俄羅斯的差異遠遠大於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差異,但俄國人只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就徹底改變了這裏的面貌。如今走在加里寧格勒滿滿都是濃厚的斯拉夫文化,俄國人怎麼做到的呢?

  答案很簡單,地留下,人離開!蘇聯佔領柯尼斯堡之後採取的手段與之前相比還算文明,當時留出一段時間讓當地人自己抉擇,要留下的從此就做俄羅斯人,要離開的可以返回德國。結果攝於蘇聯的管理方式和生活習慣,大批德國人攜家帶口向西逃離,留下的少部分人不僅無法掀起風浪,而且也在隨後被迅速俄羅斯化。

  這也就是爲什麼英國用三百年都無法辦到的事情,俄國用半個世紀就辦到的原因了,其實歸根到底就三個字:不夠狠!

  更多英格蘭蘇格蘭歷史地理,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