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又到了發專欄的日子,今天來個大家推薦一套我私以為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看一下的書——來自柏楊老師的《醜陋的中國人》三部曲

先別急著發火關頁面摔手機,就算要批判也請看完了再說是吧。先請大家平復情緒,此處是分界線,平復好了再往下看,我保證在本期盡量不添油加醋。

這套書,一共有三本,分別是《醜陋的中國人》,《醬缸震蕩》與《我們要活得有尊嚴》,總體來說,有點憤世嫉俗,批評為主,探索為輔,畢竟柏楊先生只是個雜文家,並不一個專業的社會學者,只能描繪他所見,說說他所思,鮮有入木三分的分解。

在具體說這套書之前,需要提一下作者——柏楊老先生。先生生於1920年,卒於2008年,享年88歲,我覺得柏楊先生的一生,見證了太多的東西:

生長於中國大師輩出的時代,自幼活在社會文化變革的年月;

青年時代,遇上二戰,投軍報國,鏖戰8年,一個少年也逐漸成長;

隨後,眼見一個政權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敗退台灣一隅;

到台灣之後,十年寫小說,深感寫小說難以改變世界;

寫雜文十年,終於成功地在白色恐怖之中把自己寫進了綠島監獄;

坐牢十年,以史書為伴;

出獄後,歷時十年,把鴻篇巨著《資治通鑒》翻譯成白話文;

生命最後歲月,加入人權組織,回到綠島建起了人權紀念碑,為台灣的人權事業奮鬥。

是不是一個特別傳奇的一生,其實了解了作者的人生,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好了,作者介紹完了,回到書本本身。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三套書是雜文集,《醜陋的中國人》本來是柏楊先生在愛荷華大學的一場演講,是針對國民性的演講,隨後,把和這次演講相關的雜文以及其他人類似的文章收錄出版;隨後兩本,也是於此相關的後來創作。

那麼《醜陋的中國人》到底說了什麼呢?柏楊先生指出了很多我們羞於承認,但是很多時候不得不承認的問題,比如髒亂差,比如窩裡斗,比如看客心理,比如喜歡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比如不尊重人權等等。這些問題,其實很眼熟,幾十年前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很多事,難道現在不依然在這個社會上反反覆復嗎?

看這套書的時候,我總是覺得我不想承認,不願接受柏楊先生的批評。可是當我看到前些日子,西安跳樓少女被圍觀的時候,圍觀的劊子手們和魯迅先生筆下的「古□亭口」被人提起的那群鵝有什麼區別?當我看到網上那些無良媒體引導輿論,他們何嘗不是在吃人血饅頭?!可怕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不是因為愚昧地相信這可以治病,而是饞,饞人血的味道罷了。

正如勒龐先生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提及的,一個民族的個性,是他們在時間維度上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所形成的,一時半會改變不了,只能依靠時間的力量去扭轉。當然,希望千年積弊一朝改易基本上是痴人說夢,但是我想說一點,改變的前提,是要承認錯誤

很多人對於這套書是不屑的,這才是一種危險的態度,也許我們已經有了很多改變,但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更能體現一個民族的大氣嗎?

很明顯,柏楊先生的文字一經出現,就激起了整個漢文化圈的軒然大波,很多人批判,柏楊先生也把這些公然批判的文章收入書中,總結一下,大概有兩種:

第一種,屬於不好好讀題說,我們難道就這麼不堪嗎?五千年的文明只有糟粕沒有精華嗎?

書中柏楊先生說,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很多燦爛的東西,比如詩歌,柏楊先生認為中國古詩詞是人類史上最特別的文體,因為它是唯一一種不能翻譯的文體,不用說翻譯成英文,就是翻譯成白話文也會破壞其美感。但是,柏楊先生也一針見血地指出,沉溺在美好的事物中,是不利於進步的,畢竟孟子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柏楊先生希望通過指出缺點,來促進進步。

第二種,純粹杠精。說,別的民族不醜陋嗎?你說的問題別的民族沒有嗎?

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邏輯,而且根本不翻書,《醜陋的美國人》和《醜陋的日本人》都成書於《醜陋的中國人》之前,值得注意的是《醜陋的美國人》被美國國會立為推薦閱讀書目,《醜陋的日本人》作者是一位駐外大使,書發表後,隨即被免職。當然,每個文明都有他的優點,也必然都有他醜陋之處,可是並不能以此為來掩藏自己缺點。

那麼柏楊先生對於上述零零星星的問題,給出了一個自己的解釋,柏楊先生把這些問題歸因於統治中國封建時代的主流思想體系——儒家

因為儒家的綱常理論,人天生分三六九等,造成了人權概念的缺失,造成了平等概念的缺失(可以看看《利維坦》那一期,霍布斯認為平等是現代國家的第一根基)。沒有平等,沒有人權,也就沒有了尊嚴。

因為儒家的崇古,造成了祖宗留下來的就是好的,這樣很奇怪的邏輯。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我們的武俠小說里,越古老的武功越厲害,而美國的超級英雄才是真的一代更比一代強。可是既然古人那麼厲害,古代社會那麼先進,我們為什麼在鴉片戰爭被人打得一敗塗地?

因為儒家講求德治,造成了人們對於法律意識的淡薄,出現了情先於法,甚至情大於法的問題。因為追求道德,過度標榜道德,才會出現歷史上層出不窮的偽君子,聖母婊,和現在活躍於網路的鍵盤俠。

這些特質,把我們的文化變成了一個死循環,一層一層循環,讓我們的文化失去活力,壓制了個體的發展,把千千萬萬的人變成一個樣子。

為此柏楊先生獨創的一個概念——「醬缸文化」,柏楊先生看到了一個很特別的事,那就是我們的文化,一個醬缸,無論什麼東西放進去都會被醬成一樣的醬菜,失去了特色失去了活了失去了創造力。《圍城》里,錢鍾書先生說,中國似乎有一種奇特的能力,那就是無論引進什麼,都能改造的面目全非和國外的完全不一樣。似乎這就是「醬缸文化」的魅力吧。

以上,就是柏楊先生的批判與分析,可是,我們以前學語文的時候老師都說過,有破有立才是好文章。柏楊先生也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歸因到底,兩個詞——「人權」和「尊嚴」

柏楊先生說,我們始終在「自卑」和「自傲」之間徘徊,沒有「自尊」,也就沒有「尊嚴」,所以柏楊先生在晚年推出來了這套書的第三部,名字就叫——《我們要活得有尊嚴》。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他老人家晚年化身成為人權鬥士,他正是希望以此來打破我們文化的醬缸。

讀罷,這套書,讓我不禁聯想到勒龐先生的《烏合之眾》,以及書中給出的那個比較悲觀的解決方案——時間!

因為在時間面前,個人的努力微不足道,只有累積起來才有作用。無論是「人權」還是「尊嚴」可能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初見成效,但這不代表我們需要把這一切放給時間去解決,我們需要從自己做起,從承認錯誤做起,從改變自己做起。只有這樣的累計,聚沙成塔才能像聞一多先生的《死水》一樣,經歷漫長時光的洗禮,讓我我們這個醬缸最終釀出佳釀。

好了,關於柏楊先生的這套大作,今天就說這麼多,下一期,來share一下柏楊先生的另一套著作,讓我穿越回時間的起點,去看看醬缸是如何形成的——《中國人史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