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去電影院看電影已經成了很多人豐富精神世界的娛樂活動,但在過去,那個資源匱乏,沒有網絡,沒有手機,連電視機都不多見的年代,能看一場露天電影就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於是,做一名電影放映員,就成了很多人孩童時期的夢想。

  只要一有組織看電影的,大家就搬着小凳子,沒有凳子的,站着、蹲着、坐在身邊石頭上……大家相互交談,老少都圍坐在一起,那一刻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了。

  ╱一臺有溫度的放映機,一場有溫度的電影╱

  年代的不同,很多職業也漸漸被取代了,電影放映員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各大城市裏都有電影院,想看電影就買張票,大家也還是坐在一起,卻不會爲一個場景討論和歡呼,安靜成了電影院文明觀影的象徵。

  但對石志光老人來說,無論時光如何變遷,電影放映員都是他無論如何也放不下的工作。

  十歲開始接觸電影放映機,到如今已經五十多年了,他見證了露天電影的起伏,也感受到了這種形式的逐漸沒落,但他從未想過要放下這些東西,放映電影已經融入他的整個生命。

  一直以來,每次放電影,他都要製作幻燈片、PPT,五十多年如一日,沒有一次懈怠過。1977年,原本打算結婚的他,把自己打算用來結婚的八百多元拿來買了第一臺自己的電影放映機,婚期也因此延遲了兩年。

  熱愛或許是執着的源頭。

  石志光的每臺放映機,儘管歷經了幾十年的歲月,依舊嶄新,沒有絲毫灰塵和鏽跡。只要聊起電影放映機,石老就面露笑顏,侃侃而談。

  “這些電影放映機就像是在一起的朋友一樣,幾十年的感情。”

  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還是自己掏錢買設備租片子,50多年他一直在義務給大夥放映電影,從不收一分錢,也不拿好處,也沒吃過別人一頓飯。他笑稱自己放映四千多場電影,跑的行程十萬多公里,可繞地球兩圈半。

  ╱

  人與人之間最該有的情感是愛╱

  石老自己掏錢到電影院租片子,最初是踩着三輪車去,現在條件慢慢好了,也就不用那樣辛苦,這樣一個自發的行動也讓很多人不理解,別人不相信他沒賺到錢,背地裏討論着他是不是靠這個發家致富了。

  石老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在他心底有一本明賬,曾經自己老伴兒生病住院,突然到來的十幾萬花銷讓他們家舉步艱難,西鹹新區管委會以及他所居住的建章路街道及時爲他提供了幫助,一起渡過了難關。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石老本着感恩的心去放映電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又能造福他人,讓他覺得很心安。

  “雖然我今年已經七十了,但是隻要西鹹新區還需要我,我就會繼續放,盡我的綿薄之力吧!”

  儘管已經退休了,但石老直到現在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在那個看似什麼都沒有的年代,什麼都有╱

  老人們總說,那個年代什麼都沒有,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很近;現在什麼都有,卻連住在隔壁的人都不認識。

  時代的飛速發展,一切都變得更加便利,吃飯動動手點個外賣就可以了,買票不用排隊了,可以網上訂購,需要聯繫,用手機發條消息就可以了,表達感情,朋友圈點贊就好了……人們慢慢隱藏在了網絡的背後,面對面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但在上世紀70、80年代,人們沒有便利的網絡,鄰里之間常會沒事話家常,那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沒有人低着頭玩手機,喜歡的人,車馬再慢也要一紙千字的表達。但無論什麼年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定有溫暖和愛。

  一場露天電影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看露天電影的身影,也從少不更事變成了兩鬢斑白,歲月改變了我們很多,卻從未改變過我們這顆炙熱的心,時間裏我們遺忘很多,卻從未忘記善良和真誠。

  設 計:王 凱 祺 撰 文:二 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