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給女兒洗澡時,她忽然問我,“媽媽,爲什麼駱駝背裏面有水?”

  我詫異,問她怎麼知道。她說過年和弟弟在動畫片裏看到的。

  我問,那你知道駱駝的背有什麼用嗎?

  她若有所思,說裝水的。

  娃爸在一邊喲呵了一聲。此時女兒又問,那些水是怎麼裝進背裏面的?

  關於駱駝的深究,一直延續到她洗完澡。

  我幫她吹乾頭髮後,準備去收拾浴室。女兒直愣愣地又問,“媽媽,人類爲什麼會死?”“爲什麼有骨頭?”“爲什麼有胃?”

  面對女兒撲面而來的提問,我竟無從解答。不是不會答,而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告訴她。

  “這些問題,等你上了小學,老師會告訴你的”,娃爸走過摸摸女兒的腦袋。

  聽到爸爸這麼說,女兒沉默了幾秒,走開了。

  2

  收拾東西時,我一直在想,這絕不是女兒最後一次提問,未來兩年,她還會提出更多的疑惑。

  如果我們每次用老師來敷衍她,那她會不會以後就放棄提問了?因爲總得不到答案嘛。

  另外,小學後,這些約定俗成的答案,女兒真的還有興趣去了解和深究嗎?

  再者,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有疑惑,作爲“老師”,也該有責任幫助孩子解惑吧

  在心裏一翻思索後,我決定不讓女兒等待,和她約定了,媽媽洗完澡後會一起尋找答案。

  女兒欣然答應了。

  關於人類的一些疑問,家裏並沒有這類的書,所以我用了度娘。

  我們一起搜索了人體結構圖,告訴她爲什麼人有骨頭,人身體裏面是怎樣的...她看的津津有味。

  還問出了很多,諸如,爲什麼會有老人和小孩,爲什麼有人高,有人矮的問題。

  我原以爲這些無味的人體知識,小孩子不喜歡。但從女兒驚奇的眼神裏,我看到了興奮和滿足。

  熄燈後,她意猶未盡,還想問更多的問題。考慮到她第二天要上幼兒園,和她約定了天亮之後再繼續。

  3

  大概兩三歲時,我經歷過一段女兒的“爲什麼”時期。那時,她的問題多半是單純的好奇,如“爲什麼要上班”、“爲什麼要睡覺”“天空爲什麼是藍色的”...

  那時我給她的答應,都是夢幻的。

  現在女兒四歲半,我意識到,她需要的是真正的答案,而不是那些長着翅膀的想象

  按照兒童發展的角度,孩子語言發展逐漸成熟的同時,心理和思維也在走向成熟。

  所以當女兒頻繁的問爲什麼,說明她正在思考周圍的一切。我的回答和引導,是在給她的大腦構建知識背景。

  送女兒去上學,遇到中大班的家長,他們開始擔心幼小銜接的問題,怕孩子現在一無所知,進入小學後很糟糕。

  據我所知,身邊有不少中大班的孩子,已經在學習漢字、拼音、數學、英語。

  我在想,幼小銜接,是不是一定得提前學習文化知識,纔算得上幼小銜接了呢。培養孩子對知識的好奇,算不算呢?

  不管其他人是怎樣想的,至少在我看來,這算得上是幼小銜接的一種。

  4

  養育了3位斯坦福兒子的陳美齡也說,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孩子等一等。稍微的等待是可以的,但就是不要讓孩子的好奇心“蔫”了。

  孩子的對知識的渴望,就好比對我們敞開心扉,想要說心理話。我們一次次阻隔孩子,告訴他,這些話長大了你會明白的,孩子的心門漸漸地就關閉了。這大概就是陳美齡說的好奇心“蔫”了吧。

  爲什麼我們不能及時去滿足,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和渴望呢?

  我能想到的原因,大概有這幾種:

  孩子的問題太無聊,這些事情原本就這樣

  孩子就是問着好玩,不用理他

  太多的爲什麼,很煩,敷衍回答了事算了

  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孩子還小,說了他也聽不懂

  這幾個原因,歸根究底,是我們不願意花時間去思考、尋找答案

  人的大腦很有意思,除了好奇,還很會偷懶。

  美國行爲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說過大腦的偷懶模式,就是說,當面對一個問題時,人們首要依靠直覺和慣性思維考慮問題。

  放在孩子愛問爲什麼上,是什麼意思呢?

  譬如說孩子問“人類爲什麼會死?”我們聽到這個問題的,第一直覺和慣性思維,是想到,人本來就會死啊。

  所以通常孩子在這個問題上得到的答案就是“人本來就會死啊”。倘若孩子又問,爲什麼會死呢?

  除非你真的想讓孩子明白爲什麼,否則你可能會依靠慣性思維,隨便敷衍一句了事了。

  你看,並不是孩子小聽不懂,也不是孩子的問題無聊,是我們選擇了大腦的偷懶模式,來應付孩子

  5

  有人把嬰幼兒比作外星人,我覺得太貼切了。他們從母體子宮來到陌生地球,對周遭的一切,他們都充滿好奇和疑惑。

  我們之所以知道,人類會死,人有高矮,是因爲我們來這個地球生活了幾十年,已經有了答案。嬰幼兒並不知道這些,所以隨着他們的成長,他們必然會提出各種各樣疑問。

  敷衍應付孩子,實際他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答案。疑惑依舊在孩子心裏,只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不知道以什麼方式消失了。

  所以,當孩子問爲什麼時,我們要及時幫助孩子得到答案。可以是翻書、問度娘,也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經驗。

  總之,孩子愛提問,是好事,值得我們花時間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換個角度來說,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的過程,恰巧也是我們告訴孩子享受學習的身教。

  而孩子學會享受學習,對孩子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