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德國波恩大學的一位科學家就發現非洲象鼻魚可以在電感官和視覺感官系統之間切換。現在,由同一位科學家領導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模仿這種魚類電感官“視覺”感的相機。

  由於象鼻魚屬於夜行性魚類,因此在尋找獵物和避開水下障礙物時,它的眼睛沒有多大幫助。相反,動物在位於其尾部的器官中產生電脈衝。每秒發射80次,這些信號穿過相鄰的水域,然後由魚類的下頜的感受器官獲取。通過分析周圍環境修改信號的方式,魚能夠感知形狀、估計距離,甚至區分生物和無生命物體。

  在Gerhard von der Emde教授的帶領下,波恩大學團隊發現實際上有兩種類型的電感受器參與該過程 - 其中一種僅測量信號的強度,而另一種測量其波形。通過分析兩者的比例,魚能夠識別蚊子幼蟲等。

  基於這一發現,科學家們創造了一個原型短程相機,利用類似的設置在黑暗環境中獲得物體的“電子圖像”。該裝置產生圍繞其自身的弱電場,同時還在其表面上使用電極陣列來測量電信號的強度和波形如何被環境修改。

  通過這種方式,相機能夠對諸如魚、植物和木材等自然物體以及包括由塑料和鋁製成的球體和杆的人造物品進行成像。此外,通過分析對象“電氣輪廓”的變化,設備可以判斷物品是否在移動。一旦該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它最終可用於使無人機或機器人等能夠在渾濁水域“看到”或在醫學或生物科學領域的應用。

  最近發表在《Bioinspiration and Biomimetics》期刊上的一篇關於這項研究的論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