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位藩王,德才兼備,受到六位皇帝信賴,但卻無力報國

襄王朱瞻墡陵墓遺蹟

明朝採取封藩制度,除了太子,其他皇子封爲親王,這些親王成年後要到京師以外的地方居住,稱爲藩王,即便後來沒了兵權,稱呼並沒有變,還是藩王。朱元璋封的藩王,不少都是能獨當一面的才俊,晉王、燕王、楚王、寧王等等,尤其以燕王朱棣最爲能幹。後來,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爲皇帝,開始對藩王採取了限制措施,削奪了他們的兵權,明朝後世的藩王逐漸成了閒散王爺。無事可做的王爺大多是廢物,畢竟自古雄才多磨難,紈絝子弟少偉男。

所以明朝中後期的藩王,除了有些在琴棋書畫方面有點水平外,對軍國大事,很多都是一竅不通,襄王朱翊銘、福王朱常洵、弘光帝朱由崧、永曆帝朱由榔等等,都是頭腦不清楚的角色。被很多人傳說是英明之君的唐王朱聿鍵,也是分不清輕重緩急的糊塗蟲,空有一身蠻勁。但是,明朝有一位藩王,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和才能,誰呢?這個人就是第一代襄王朱瞻墡。

朱瞻墡經歷了年幼的英宗朱祁鎮登基、“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等重大事件,在重大政治舞臺上曾經若隱若現,只是由於明朝的制度限制,藩王不能幹預政事,才導致朱瞻墡沒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我對這個人還是很有興趣的,我翻遍了能涉及到他的《明仁宗實錄》《明英宗實錄》《明憲宗實錄》,在這三部《實錄》中,朱瞻墡出現至少43次,這在藩王中是非常少見的,也可見他受到的恩寵。

明朝有一位藩王,德才兼備,受到六位皇帝信賴,但卻無力報國

朱瞻墡於永樂四年(1406年)出生,是明仁宗朱高熾第五個兒子,是張太后生的嫡子,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弟。《明史》說朱瞻墡“莊警有令譽”,除了大哥朱瞻基,朱瞻墡的才和德在兄弟中都能高出一籌。1424年,父皇朱高熾繼位後,封朱瞻墡爲襄王。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在山東惠民縣平定二叔漢王朱高煦當天,即派人通知朱瞻墡去祭告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熾。

宣德四年(1429年),23歲的朱瞻墡前往湖廣長沙府就藩。長沙府原來是谷王朱橞的地盤,谷王朱橞後來惹怒了四哥明成祖朱棣,被廢。朱瞻墡在長沙住的不太習慣,畢竟離家很久了,有一年他上疏給大哥明宣宗朱瞻基,說想回北京看看,朱瞻基說,最近許多藩王要求來北京,我都沒有同意,如果我同意你來,這樣不太好,雖然我也想弟弟,但是現在不合適,等等再說吧。明宣宗朱瞻基時代,任何藩王要求來北京,朱瞻基都不批准。

哥哥嘴上說的好聽,事實上把弟弟扔在長沙就基本不管了。好在壞人不長命,宣德十年(1435年),大哥朱瞻基暴斃而亡,朱瞻基的長子、朱瞻墡9歲的大侄子朱祁鎮繼位。朱瞻墡以爲,大侄子還是小孩子,好對付。於是,朱瞻墡在正統元年(1436年),上疏大侄子明英宗朱祁鎮,說長沙太潮溼了,要求遷到湖北襄陽,10歲的朱祁鎮同意了五叔的要求,畢竟朱瞻墡的母后張太后還在世。在長沙住了7年後,朱瞻墡終於遷到了襄陽,從此朱瞻墡老老實實過日子,自己和子孫一直住在襄陽,直到明朝滅亡。

明朝有一位藩王,德才兼備,受到六位皇帝信賴,但卻無力報國

朱瞻墡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

朱瞻墡還是忍不住想北京、想母后,於是再次上疏要求回北京看看母后,但是親侄子朱祁鎮不批准;想修建一下襄王府的房子,侄子朱祁鎮說,湖廣老百姓生活艱難,民生凋敝已久,不能濫用民力,若是確實要修建,用自己王府的人力施工,量力而行。朱瞻墡感覺這個大侄子比大哥朱瞻基還不近人情。

日子到了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六,22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率20萬大軍迎戰來犯的蒙古瓦剌部,不幸於1個月後的八月十六在河北懷來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這時,朱家皇室在北京的有:朱祁鎮的母后孫太后、唯一的親弟弟郕王朱祁鈺,還有自己三個2歲以下的兒子。國家發生這麼大的事情,如何是好?倉促之間,于謙等大臣先是擁立21歲的朱祁鈺監國,輔助明英宗朱祁鎮的皇太子朱見深;九月六日,又擁立朱祁鈺爲皇帝,朱祁鎮被升級爲太上皇。

事變發生後,孫太后原本想召處事穩重的小叔子朱瞻墡來京謀劃對策,後來不了了之。朱瞻墡得知“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後,趕緊寫了一封奏疏給朝廷:“請立皇長子,令郕王監國,募勇智士迎車駕。”意思是請立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爲皇帝,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安排有勇有謀的人接回明英宗朱祁鎮。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建議,可惜奏疏送到朝廷的時候,朱祁鈺和于謙已經把生米煮成了熟飯,朱祁鈺已經成爲新皇帝。

明朝有一位藩王,德才兼備,受到六位皇帝信賴,但卻無力報國

朱祁鈺劇照

好在朱祁鈺也是個有能力的皇帝,他依靠于謙等人,很快穩住了局勢,並於一年後成功接回了哥哥朱祁鎮,然後把哥哥關進了南宮,不讓哥哥和大臣見面。朱瞻墡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又上疏侄子朱祁鈺,請求朱祁鈺“宜旦夕省膳問安,率羣臣朔望見,無忘恭順”,意思是要求朱祁鈺要去哥哥朱祁鎮那裏問好,每月初一和十五率大臣去哥哥朱祁鎮那裏朝見。但朱祁鈺一句也聽不進去,繼續將哥哥軟禁。

朱瞻墡兩次得罪了明代宗朱祁鈺,但朱祁鈺自覺理虧,並沒有埋怨、怪罪五叔朱瞻墡,相反,儘量拉攏。景泰五年(1454年),朱瞻墡上疏給侄子朱祁鈺,要求建自己的王陵,朱祁鈺同意。朱瞻墡的王陵距離王府百餘里路,朱瞻墡要求有生之年能常去看看自己的王陵,但按照規定,藩王出城是要皇帝批准,而且要求當天去當天回,不得在外過夜。這每次都要皇帝批准很麻煩,於是朱祁鈺就告訴五叔朱瞻墡:叔父年事已高,當日往返很麻煩,以後每年可以在春秋之際各去一次,每次去可以住一兩個晚上。又有一次,朱瞻墡生病了,朱祁鈺命令太醫院配好藥送到襄王府。朱瞻墡這才發現,還是這個侄子靠譜,很會疼人。

好人不長命,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重,大臣們把南宮的門撞開,將太上皇朱祁鎮接回來重新當皇帝,史稱“奪門之變”。朱祁鎮復位後,將弟弟朱祁鈺廢爲郕王,一個月後,朱祁鈺病死,沒有兒子,朱祁鈺唯一的兒子在4年前已經病死了。由於朱祁鎮懷疑于謙、王文等大臣之前謀劃要迎接朱瞻墡的兒子來繼位,於是朱祁鎮復位後就處死了于謙、王文等大臣,並且冷落五叔朱瞻墡。後來,朱祁鎮在孫太后哪裏得知朱瞻墡之前上的兩份上疏,頓時就心軟了,這才發現五叔對自己的至誠至愛,於是馬上召朱瞻墡進京見面。

明朝有一位藩王,德才兼備,受到六位皇帝信賴,但卻無力報國

經歷過生死的朱祁鎮見到親叔叔後,很開心,對叔叔關懷備至,噓寒問暖。並讓叔叔朱瞻墡去昌平祭祖,祭拜祖父朱棣、父親朱高熾、大哥朱瞻基的陵墓。在祭拜祖陵時,朱瞻墡發現明代宗朱祁鈺生前爲自己準備的陵墓是帝王規格,於是上疏明英宗朱祁鎮,建議將這個陵墓毀掉。朱祁鎮發現叔叔朱瞻墡考慮的真是周到,於是派了5000士兵去拆了朱祁鈺建的陵墓。人家朱祁鈺對叔叔朱瞻墡那麼好,這個叔叔竟然恩將仇報,真實過分了。

此後,朱瞻墡更加受到明英宗朱祁鎮的禮遇,朱祁鎮對五叔朱瞻墡幾乎有求必應,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甚至將安陸衛的2000戶人家都賜給朱瞻墡,而且還給叔叔朱瞻墡在陵墓附近修建了一座寺廟-承恩寺報答叔叔,並且允許朱瞻墡每年帶領子孫出城遊獵兩次,真是破天荒的優待。好在朱瞻墡分寸把握的還可以,沒有過多的要求。

天順六年(1462年),朱祁鎮再次召見五叔朱瞻墡,但是朱瞻墡這次沒有來北京了,說自己年齡大了,走不動。天順八年(1464年),明英宗朱祁鎮去世,年僅37歲,和他爹明宣宗朱瞻基一樣短命。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繼位,朱見深自己的弟弟有七八個,對朱瞻墡這位叔祖就不那麼待見了,至少沒有朱祁鎮那樣對朱瞻墡那樣好,但已經算是很不錯了。成化十四年(1478年),襄王朱瞻墡去世,享年72歲,成化皇帝很是悲傷,爲叔祖朱瞻墡鑄了一個萬斤的大鐘安放在朱瞻墡的陵園,已示紀念,目前那口鐘還在。

明朝有一位藩王,德才兼備,受到六位皇帝信賴,但卻無力報國

承恩寺

朱瞻墡一生經歷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6位皇帝,不管風吹浪打,每個皇帝對他都很好,這一方面得益於他是明仁宗張皇后的嫡子,另一方面也因爲他的確比較聰明,有原則、講分寸、講大局。

這樣的人如果沒有被打發到襄陽當閒散王爺,而是住在京城,完全可以爲皇帝出謀劃策,可以幹很多大事。如果當初按照朱瞻墡的意見,立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爲皇帝,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後面就沒有那麼多事了。可惜,明朝皇權自私到極點,容不得叔伯兄弟分享,結果導致皇權僵化,昏招跌出。

襄王朱瞻墡的子嗣不廣,後代也不算多。明朝末年的1641年,張獻忠攻陷襄陽,殺了襄王朱翊銘及其世子等,在襄陽曆時205年的襄王府就此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