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大對立傾向,三大派別。分別是屬於政治和左翼的左聯中國詩歌會詩人,還有後期新月派以及現代派詩人兩個對立傾向。

|中國詩歌會詩人

是左聯的詩人,面向現實,追求意識形態化,受到左翼政治影響很大。殷夫和蒲風是代表。

①左翼詩作的共同特點是

及時反映重大事件,表現工農生活和革命鬥爭,注重宣傳鼓動作用,追求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

強調詩歌的意識形態化,是要表現集體的大我

追求歌謠化大眾化,試圖使得詩歌成為「群體聽覺藝術」

缺點是忽視了詩歌的藝術性,淪為徹底的傳聲筒。

②臧克家

臧克家關注的題材是現實的,但是其也沒有忽視藝術的追求,其詩歌藝術的追求是和新月派同聲共氣的。他有詩集《烙印》,一部就成名,其中的名作有《難民》《炭鬼》《洋車夫》《村夜》《不就有那麼一天》《有的人》等。其主題是堅忍主義,嚴肅倔強地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磨難,顯示了中國農民的聯繫。其多寫底層人民,寫他們生活的不幸和精神的苦難。其寫作態度上追求苦吟,和傳統詩歌賈島等苦吟派的聯繫。後來他還有《罪惡的黑手》,影響不大。

|後期新月派

旗幟是徐志摩,基本上是圍繞徐志摩而形成的一個詩人群體,還有南京青年詩人群,代表是陳夢家等。其原先的陣地《晨報》「詩鐫」欄目停刊後,在《新月》和《詩刊》兩本刊物上進行創作。和原先的新月派比起來,對格律的要求稍微鬆動了,開始往自由詩方向的演化,但依然堅持純詩和貴族化的詩的立場。

陳夢家進一步把貴族化的純詩追求發展到極致,有「不做誇大的夢」,「只為寫詩而寫詩」等等,明顯是針對左翼作家的挑戰。

其創作的主題多半是精神危機,這和當時大革命失敗以後的社會和知識分子群體中的悲觀有直接關聯,理想普遍的幻滅使得他們逃避現實世界,到內心世界中開掘。徐志摩在後期的《猛虎集》《雲遊集》中,已經「流入懷疑的頹廢」,有《再別康橋》《兩個月亮》等名篇,超脫而飄逸,依然是前一代的樣子。後期新月派詩人多寫大都市的病態和現代的精神異化,比如陳夢家《都市的頌歌》,《自己的歌》等。

其在詩體上創新主要是引入改造了十四行詩,這種詩體由聞一多介紹到中國翻譯為商籟體。新月派的詩人則在十四行詩中找到了中西詩體的某種契合點,引領了一波十四行詩的創作。

|現代派詩人

水平最高,也最重要,代表有戴望舒和卞之琳。

其是後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徵詩派演變而來的。

戴望舒的27年《雨巷》已經具有了向現代派過渡的跡象,到了29年的《我的記憶》標誌著現代派詩誕生。現代派詩歌的陣地有《現代》雜誌,還有《現代詩風》《新詩》,以及36、37兩年各地的純藝術的刊物。

施蟄存在《現代》中發表的《又關於本刊中的詩》一般被看做是現代派詩歌的宣言,其一方面強調純然的詩,堅持貴族化藝術化詩歌的立場,另一方面則追求現代性和現代生活,也就是現代的情緒和現代的辭藻。

現代的情緒一開始表現為對現代大都市的描繪,後來轉向一些淡淡的鄉愁,也就是「都市懷鄉病」,一種感傷的自戀。現代的辭藻則是主動採用一些文言語詞,同時反對音樂性,追求自由體,比如戴望舒的《望舒詩論》。簡而言之,就是廢名的概括,「它們的內容是詩的,形式卻是散文的」,在思維和情緒上強調詩的朦朧美,而在形式上卻追求自由體和反韻律。

戴望舒的詩歌整體風格是有節制的瀟洒,有《雨巷》《我的記憶》《尋夢者》《單戀者》《印象等》。其特點是不重視音樂性,要求詩情自然生髮出韻律,在意象上則有意象上的疊加,具體的直觀和抽象的暗示融合,以及對古典詩詞隱隱的回歸。

《漢園集》包含三部詩集,有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廣田的《行雲集》和卞之琳的《數行集》。

其中卞之琳最為重要,其還有《音塵集》《魚目集》等等。其被稱為是最醉心於新詩技巧和形式試驗的藝術家,創作體現了對古典詩歌和外國詩歌自覺的學習和融合,「新的智慧詩」。其詩歌特點有二,一是追求理趣,在詩中放入哲思的碎片和哲理的趣味,二是追求詩的非個人化,一般認為是對五四新詩抒發個人化情感的反動。

何其芳也主動學習古代詩歌和現代外國詩歌,其特點為冷艷的色彩,青春的感傷,多為年輕人所寫。

廢名也寫智慧詩,他的創作更加具有中國傳統的色彩,刻意傳承詩禪和六朝風致。

林庚有《北平情歌》,探索新詩的格律化,不過影響不很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