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陵墓里通常都有很多奇珍异宝,但要比数量和质量,估计没有哪个皇帝的陪葬品比得上千古一帝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的陵墓: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失,有所穿近者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即使司马迁的这些记载也只是搜集传闻所写,但可以肯定秦始皇的陵墓中一定非常豪华,奇珍异宝更是数不胜数。虽然受制于现在的技术原因,秦始皇陵还不能完全发掘,不过我们也可以推测出,里面很有可能包含以下这几个史诗级宝物。

  夏禹九鼎

  大禹治水后铸造九鼎,这九鼎象征天下九州,分别是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梁州,九鼎就代表了国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经向周王问九鼎的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

  后夏亡国九鼎就到了殷商,商被周灭,九鼎到周手上,九鼎就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后来秦昭王灭西周,九鼎就到了秦国。《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此后就再也没有了关于夏禹九鼎的史料记录,因此很多人推测,秦始皇很有可能把夏禹九鼎带进了自己的陵墓中作为陪葬品。

  随侯珠

  一些朋友可能没怎么听说随侯珠,这个宝珠可是和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齐名的宝物,它们被并称为“春秋二宝”,珠联璧合中的珠就是指随侯珠。

  和氏璧是凤凰带来的,随侯珠的来历也是颇具传奇色彩。春秋时期有个国家叫随国,有一天国君随侯出游的时候看见一条受了重伤的大蛇,随侯就叫人帮它医治。后来一天晚上这条大蛇就带着宝珠献给随侯,以报他的救命之恩。这个宝珠就是后来的随侯珠。

  随侯珠后来落到楚国手中,到秦灭亡六国之后,六国的珍宝尽数被秦始皇收为己有,其中就包括楚国的随侯珠。《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可见秦始皇还随身带着这个宝珠。

  随侯珠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明亮,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秦始皇死后随侯珠也不见了,应该也在秦始皇陵地宫中,秦始皇把它用来当作照明的蜡烛使用。

  太阿剑

  太阿剑,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原本叫做泰阿剑,是欧冶子和干将两位铸剑大剑师联手所铸。

  这把剑同样具有传奇色彩。太阿剑铸成之后被送给楚王,楚王把它视为镇国之宝。晋国听说这把剑后,就出兵攻打楚国,想要得到这把剑。晋军围困了楚国的都城三年,眼看就要被攻破,晋王派使者对楚王说只要交出太阿剑,就马上退兵。楚王宁死不从,并说如果城破了,就用这把剑自刎,然后把它丢进太湖中。

  第二天晋军全力攻打,楚王登上城楼,眼看守不住了,准备拔剑自刎。没想到剑一出鞘,顿时飞沙走石,剑气纵横,光寒九州,晋军因此大乱,只好撤兵。

  虽然这种传说有点吹嘘的成分,但这把剑的价值却是不言而喻的。秦灭楚国后,这把剑也就成了秦始皇的贴身佩剑。秦始皇死后肯定也把它带着。太阿剑和随侯珠都很有可能就在秦始皇的棺木中。

  十二金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秦始皇担心天下的百姓起来造反,就收缴了全国各地的兵器,将其融化铸造成十二个金人,放在宫门镇守。

  不过之后再也没有了关于这十二个金人的任何记录,项羽进入咸阳后,掠夺财宝,又放火烧阿房宫,他没有带走这十二个金人,火也不可能把它们烧化,而这十二个金人就好像是突然消失了一样。

  最大的可能就是秦始皇也把它们带进了自己的坟墓中。

  依靠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们已经确定了秦始皇陵中的确有大量水银,并且初步推测秦始皇陵面积有72个故宫那么大。比起还未发掘出来的,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兵马俑还真很可能不过是冰山一角,也许地宫中的兵马俑数量更多,还会有王翦,白起,蒙恬,李信等人的佣像,文官的当然也可能会有。

  有专家估计,要想安全发掘秦始皇陵,恐怕得等到几十年之后,完全发掘那也许是数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子悠写的一大堆也不过是猜测,只恨我辈无缘,没有运气看到那一天了。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一起留言讨论。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