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車評,都是一些性能測試,比如說圈道測試、麋鹿測試等等,加入要買車這些真的是主要考慮因素嗎?比如大眾雙離合、日產的cvt,故障率很高,到時車評很少有人提及,這些車評真的有用嗎?


我只看興趣主導的車評。拒絕買車導購。

性能測試,就是買車要考慮的主要因素。賽道成績/動態表現能體現車企是否用心做車。這些表現是在短暫的4S試駕體驗不到的,所以有意義。

實用性評測可幾句帶過。原因就是買車之前必定去4S試駕,試駕能體驗到的東西,沒必要重複講。看到一個車評人,講了5分鐘以上實用性,就知道他的評測不能看。

國內車評市場魚龍混雜。某些"車評人"是靠車企供著的。車企大手一揮,工資就來了。廉價車車評更是充值重災區。不僅評測沒有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 部分由於只是媒體出生而非汽車專業,評測錯誤百出。收智商稅 "車評人"的評測一概無視,沒有意義。

所以我只看以訂閱模式主導的車評,不管是雜誌還是個人博主。

可靠性是玄學問題。即使一輛車可靠性較低,發生故障也是小概率事件。要看可靠性也應該看一手資料,不聽專業水平還不一定過關的"車評人"瞎扯。


做評測的大多是「愛車之人」,至少對駕駛是有追求的,所以他們主觀上就比較在意性能。性能又不是網上隨便找個配置表就能看到的,而且和行車安全息息相關,所以這部分評測有存在的意義。

實用性評測也是有的,而且基本上都有。比如乘坐空間、後備箱空間、油耗測試等。

耐用性的確基本上都沒有,主要是不好測,也不好評價。出點電子小毛病叫不叫不耐用?很可能重新發動就好了,那這怎麼算呢?又有誰有時間經歷去用同樣的標準、使用強度測試每一款車呢?的確有很多車評人會用自己的車做「長測」,而實際上沒多少用。而一輛車的長測又很難代表這款車的平均水平,誰知道這輛運氣好特別結實還是偶然的殘次品。要想說一款車的耐用性,至少要統計個故障率,這就根本沒什麼操作性了。廠家自然最清楚,但他們不會公佈,而且各家對「故障」的定義都不一樣,不過現在有很多第三方的機構統計這些數據,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推薦你個人物,此地無垠 王垠,做過賓士和寶馬的十萬公里耐久性拆機測試,兩輛車跑了10萬,然後把所有零件都拆開檢測。


有客觀因素限制啊,你說的這些,都是要時間 來驗證的,而往往缺的就是時間

第一,廠家不可能給車評機構一輛長測車,這樣意味著要好多輛

第二,車評機構也不可能每輛車都 去長期 跟蹤測試

其實這個機構有,某車之家就有長測的,但是車型不多


因為性能可以量化,耐用性和實用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太好量化


耐用性,需要時間,如果拿非測試的車來測評,因為使用條件不一樣保養保護不一樣,對比結果容易不客觀。

實用性,就是實際用途,每個人的需求點不一樣,這甲這裡實用,別人那裡不一定,所以評常用的好用與否。評測中需要融入太多人的使用場景,對於評測來說,不太現實。


有啊,《此地無垠》10W公里耐久測試、可以去看看有沒有你關注的車。


這兩方面的測評還是比較難的


你說的這個長測好像真的只有車託之家有。

而且每次測試的結果,所有的車,上至賓士寶馬,下到五菱宏光,用車成本每個月都是1000多。笑笑就好。


保養維修到位,就可以保證耐用;實用這句話,每個人理解不同,商務賓士實用,買菜有時候電驢更實用,這個沒有統一標準;性能是有指標可以評測的,而且是後期你很難大幅度提升的,所以測性能意義比另外倆更大


它們測試的時候沒有那麼長的使用時間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