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隨著原料和機械技術的日趨成熟,鋼筋混凝土工事的建設技藝水平已經與當代差別不大,因此才會出現大規模防禦工事的建設。

具體一個工事建設時間,要從規模、建設複雜程度等幾個方面來衡量。且工事本身並不單單是一座堡壘就完事了,還有一些列的配套設施和輔助防禦,因此很難簡單衡量建設時間。舉幾個例子:

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

齊格菲防線

齊格菲防線工程是1936年德國佔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至1939年基本建成。與馬其諾防線相比,齊格菲防線的特點是大部分工事較小,結構較簡單,但數量多達11860個,遠超馬其諾防線。該防線使用混凝土931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4倍;使用鋼鐵35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3倍。

大西洋壁壘

此防線的前身自1940年7月開始建造,當時德國並未想過建設規模如此巨大的防禦工事,僅在法國沿海的加萊—濱海布洛涅一帶製造4座重型海軍炮臺,該建設工程由托特組織負責。在法國戰役打敗盟軍後,為防止英國突擊隊的騷擾和登陸,逐第建造。巴巴羅薩作戰開始後,為將更多兵力投入蘇德戰爭中,必須降低西線守軍兵力,而有了後來的大西洋壁壘。在1942年3月23日發布的第40號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壘,周圍的防禦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陸軍元帥隆美爾受命負責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隆美爾便加緊建造進度和提高防禦工事的靈活性,將其防禦力大幅提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