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1974年第一部《東方快車謀殺》就已經是很難超越的經典了。後面的版本,更多的只能從電影技術、演員表演等方面不斷致敬這部經典,在一些細微處推陳出新,要說超越,就不用想了。

1974年第一部《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上映的時候,原著小說家阿加莎還在世。這部由英美法三國老戲骨演繹的經典電影可謂「名利雙收」。電影不僅獲得阿加莎本人強力點贊,還獲得當年的六項奧斯卡提名並最終斬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同時,電影140萬美元成本獲得了3500多萬美元票房。

1974年之後,2001年,美劇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上映,因為這個故事太經典,可以挖掘和討論的地方太多,所以它撐起了一部美劇的容量並且不顯得單薄。

而這部美劇也拍得曲折離奇,非常精彩。

2010年,英國版的《東方快車謀殺》電影上映,畫面更絢麗、特效更炫酷,也更加浪漫。

2015年,日本出了版《東方快車謀殺案》迷你劇,把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放置在了日本,就相當於我們的國產片《十二公民》。

加上現在正在熱映的2017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東方快車謀殺」這個故事前前後後已經5次被搬上大銀幕,每一次都有很多觀眾買單。

現在電影院這版電影,除了電影技術方面的進步,航拍更多,色彩更鮮艷等之外,給出的電影結尾也更加開放。

具體怎樣的開放法,大家自己去發現,我就不劇透了。

(歡迎關注頭條號「文藝青年讀美劇」,如有錯漏敬請批評指正)


從1934年到1974年再到今天,2017年,經典再現

對於觀眾,能看到一眾好萊塢大high腕擠在車廂里飆戲,飈的還是這麼經典刺激的命案,用珍貴來形容這部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一點也不為過。

剛看完這部電影,對於其中大牌雲集的演技,還是非常滿意的。

服裝道具都是精心特製,連火車都是現做的。

膠片式電影,畫面,美術,道具,長久都可以說是一流的。

尤其是結局時隧道里那場【最後的晚餐】,那個鏡頭簡直可以珍藏起來。

片中的一些長鏡頭和演員站位也可以看得出是精選特製的,整體給人感覺就是兩個字

用心。

然而雖然美術方面很出彩,這部電影也並不完美,甚至有些平庸。

除了結局的改動和美術,其他方面均沒有突破先作。

尤其是在推理的設置上,原本這個案子就因為太出名,所以大家都知道兇手是誰,結果一個推理片變成了故事人性片,推理元素被擠壓,就讓我這個推理迷感覺非常的不爽。

此外,導演(也就是主演),自導自演難免加戲,有些過於自戀了,導致那麼多配角的戲,存在感偏低。

可能是原著和編劇實在太出色,(編劇是異形和銀翼殺手的編劇)

所以結局兩個高潮還是非常的打動我,感染力超強。

可我不得不客觀的給出7分。

總結:

1.演技、美術和鏡頭沒毛病,放棄對推理元素的期待,只看故事、人性和美術,才會有更好的觀影體驗。

2.如果完全沒看過這個電影,那麼強烈推薦,這是經典中的經典,推理電影必看。

3.如果早就熟知這個故事,那就看你自己心情了,並不是非看不可。

4.導演有點自戀,你在拍阿婆,不是福爾摩斯。


19世紀的英國,「誕生了」兩位舉世矚目的偵探,一個是阿瑟·柯南·道爾筆下的夏洛克·福爾摩斯

另一個,則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筆下的赫爾克里·波洛

作為同時期「出生」,並都享有世界最傑出偵探美譽的兩個...虛擬的人...

福爾摩斯顯然要出名很多,因為以其為主角的影視劇,近年來多次被搬上大銀幕和小銀幕。

(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和英劇《神探夏洛克》)

偵探作為一個職業,他們周旋在生死之間,遊走在危險之中,他們揭穿陰謀、伸張正義;他們以過人的感知能力和邏輯推理,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能想到普通人想不到的。

這樣的人設加上離奇的兇殺案,總是能勾起觀眾的興趣。

而他們能成為經典,是因為觀眾對罪案懸疑的題材總是抱有熱情

不然,《白夜追兇》也不會殺出一條高口碑的「血路」...

今天老四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講述偵探赫爾克里·波洛破案故事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電影是根據有「偵探小說女王」之稱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最知名的同名小說改編。

《東方快車謀殺案》不止一次被翻拍,最成功(獲得奧斯卡的六項提名)並得到了作者本人肯定的一部,是1974年的版本,至今已經過去了43年了。

所以面對這次「重啟」,自然是不能夠隨便拍拍啦。

謀殺案發生在一輛行駛中的、豪華的東方快車上,休假中的偵探波洛臨時登上了這輛列車。

東方列車從伊斯坦布爾出發,跨越了東西兩個大洲,行駛時間為3天

然而在第二天的夜裡,一場大雪讓列車不得不短暫的停滯。

一位乘客被發現死在了自己的豪華包廂中,門被反鎖,屍體被行兇者捅了數十刀。

在這樣封閉空間中發生的謀殺案,不同於一般在破案中梳理死者人物關係,場景和人物格局都很大的情況。

在行駛的列車上殺人,沒有人離開也沒有新人物出現。

殺人犯就在東方快車的12位乘客當中,而列車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嫌疑人

沒有太多空間可能性,並需要在有限的時間中破案,恰恰也是這個故事最有趣的地方。

不過,正在享受著假期的偵探波洛可能就比較煩了...

在《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故事中,每一個角色都至關重要,因為我們看的不僅僅是,還是

謀殺案涉及到的嫌疑人眾多,每個各懷心事的乘客,人物與人物之間微妙的情緒和之間的張力,同樣也是這部經典改編影片的看點之一

電影大師西德尼·呂美特在1974年改編這部小說的時候,集結了當年一眾大咖——英格麗·褒曼、阿爾伯特·芬尼、勞倫·白考爾、馬丁·鮑爾薩姆...

所以這一次,同樣集結了「超豪華卡司」,可以說是「全主演」的高端配置

此處省略大概500字牛逼的演員履歷,下面的長圖最好是橫著看...

作為此次偵探波洛的扮演者,同時還「兼職」本片導演的肯尼思·布拉納前兩天留印在好萊塢中國劇院。

他一共獲得過5個奧斯卡提名,居然每一個都是不同的獎項

對於這次重新演繹經典,他表示「偉大的故事應該被每個時代所接納」。

就像海報中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有過去,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嫌疑

包括約翰尼·德普扮演的慘死的黑手黨,也有他自己的罪惡」

死者為什麼會被謀殺,作案動機是什麼,哪些人會牽扯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總是沒有那麼簡單

故事又牽扯到了一個「案中案」——阿姆斯特朗綁票案,原來死者不僅不清白,還仇家眾多。

而考慮到原著的創作背景,電影中不會有現在觀眾習以為常的高科技解密,有的則是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和推理解密

而這也是阿加莎作為「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厲害的地方。在這裡,老四覺得有必要科普一下這個牛逼的女人...

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統計,她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著書作家,而將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聖經與威廉·莎士比亞的著作的總銷售量在她之上。

阿加莎在一戰時期曾是一名藥劑師,整天玩毒弄葯的阿加莎十分喜歡在她的偵探小說中用「毒」作案

偵探波洛顯然是阿加莎最傑出的「作品」,阿加莎一生多產,偵探波洛出現在了她33本長篇小說,48篇短篇故事中。

臉上的非常對稱並精緻的小鬍子,是偵探波洛的標誌

而這個「世界著名」的偵探波洛還從阿加莎的書中,走到了現實世界

他在最後一案《帷幕》中去世,死訊在1976年的《紐約時報》上,以頭版發布:「赫爾克里·波洛,比利時籍名探,逝世了。」

她的小說有著女性的溫婉,小說中比較少會描寫到血腥的殺人現場,卻多有對人性罪與罰的思考。

這次搬上大銀幕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也有「優雅的謀殺」「完美的謀殺」之說。

這讓一直恪守「原則」的波洛,產生了破案之外的思考——殺死一個絕對的罪犯,是不是也是在犯罪?

就像肯尼思·布拉納在特輯中說的那樣,故事的結局不僅會讓你大吃一驚,它更將帶來心靈的震撼

當然了,前提是你不要去百度「東方快車謀殺案結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