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調查,題目是《你有多久沒見父母了?》而在這個調查中,一年見一次的人數最多,那麼你又是多久才能見到父母一次呢?調查:你多久看一次父母?

每週 2,226人 (14.36%) 每個月 2,293人 (14.79%)

每三個月 1,517人 (9.78%) 每半年 2,521人 (16.26%)

每一年 5,401人 (34.83%) 1~3年 1,122人 (7.24%)

3年以上 425人 (2.74%)

其中不乏有網友評論,自己是學生黨,每週都能看到,也有大學生,半年一次,還有就是上班族,在外地上班,只有根據國定假期來調整回家的時間,比如五一,國慶,最後就是年假,太遠的就是一年或者一年以上。

時光荏苒,一年又將要結束,也就預示著我們離家已久,當初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的自由也漸漸散去。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開始懷念母親嘮叨的聲音,父親抽煙時的沉默,甚至夢見他們日漸佝僂的背影。父母親的身體還好嗎?手腳還靈便嗎?沒有兒女在身邊的日子,他們喫得好嗎?睡的香嗎?家裡都好麼?

時光流逝,長輩的健康最為人牽掛,願他們年年無恙,歲歲健康安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能做的只有常回家探望,多與老人相聚。


我是剛上初中就離開家,去了離家四十公里外的縣裡面上學,住校。那時候不像現在那樣交通便捷,十歲,對於一個從沒離開過父母的小孩來說,那地方完全就是個陌生的世界。

學校是每三週放假兩天,所以我從十歲開始,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就很少了。後來大學,去了另外的城市,300多公里,可能是從小離家的緣故,從沒有想過家。大學期間每次都是放寒暑假纔回家,就連國慶節的7天假,我也是在學校過的。

畢業後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次數也不固定,兩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一年。。。大概算了一下,從十歲開始,一共待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加起來甚至連半年都沒有!現在回家,很多人都喊不上來名字了。想起趙雷的一句歌詞:推開那扇鎖了很久的門,房子裏已無等待的人,我就像是從遠方來,路過這裡的客人!

如今自己也結婚,有了孩子。為人父母了,才能體會到父母那種對兒女的牽掛!現在我每月回家兩次,趁著父母健在,多陪他們看看電視,嘮嘮家常!


謝謝!有三四個月了吧。感覺自從上了學,就很少有時間陪在父母身邊,我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上寄宿學校,一直到大學,呆在家裡的時間真的很短很短,現在基本上半年纔回家一次。

小時候盼望著長大,因為長大後就可以獨自走出家門,不再忍受父母的囉嗦。現在想來,小時候真的不懂事,囉嗦是父母滿滿的愛啊!只希望在外的孩子能多回家陪陪父母,多注意一下父母佝僂的腰和漸白的頭髮,就算沒有時間,也多打電話,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我們要感恩父母,因為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長大成人,為我們構築舒適溫暖的家。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從入學升學到擇業擇偶,父母無私的關愛陪伴了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階段。然而當我們真的長了翅膀飛出父母身邊以後,漸漸淡化了父母的恩情,總以沒時間為藉口來搪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