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筆者身邊不少德國人在體驗了中國的移動支付以後,大寫的服氣,深深覺得德國落後中國20年。前陣子那個網紅德國胖子阿福還給默克爾寫了公開信,呼籲德國向中國學習轉型無現金社會。他說:「中國朋友一直在學習德國的工業4.0,是時候德國人也該向中國學點什麼了。」

歐美的移動支付為何發展緩慢?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問法是:中國的移動支付為何發展神速?下面試著以德國和中國為例淺析。

原因之一,個人信息保護的差別。中國不論男女老少,人手一部智能手機。遇到新鮮有趣的app就下載安裝,很少有人介意個人信息被採集,更不糾結大數據對自己生活產生的潛在風險。而德國人完全不同。許多老年人比較保守,堅持慢節奏的生活方式,不使用智能手機;有些精通IT的年輕人清楚地知道信息時代數據採集方式,因此拒絕諸多流行app採集自己的數據;尤其是涉及到支付,多數人都擔心潛在安全風險,不願意把銀行信息授權給移動支付平臺,寧肯採用銀行卡或者現金支付;更有知識分子堅持對政府持懷疑態度,反覆呼籲用戶注意保護個人信息,而這樣的思潮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移動支付的普及。同時,德國和歐盟執行比較嚴格的個人信息保護條例,這對移動支付平臺的運轉和維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原因之二,文化差異。中國人相對比較靈活,德國人更趨向於保守。面對新事物,中國人一邊嘗試、一邊完善相應的規則和法律制度;而德國人則希望先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降低風險,然後纔敢嘗試。於是乎,中國用戶已經摸著石頭過了河,德國人還蹲在河邊研究石頭呢。

其實,歐美並非沒有微信和支付寶這樣積累了大量用戶的平臺。臉書、推特、谷歌、whatsapp……都有潛力參與和推進移動支付的普及。Paypal近年來也一直很努力開拓市場,用戶數量持續穩定增加,但並沒能像支付寶、微信支付那樣實現爆髮式的增長。


歐美使用信用卡無現金支付已經非常方便,沒有像中國那麼渴望無現金支付的願望。人家已經習慣了用刀叉??了,你非得讓人家用筷子,人家當然沒有動力了。

中國移動支付之所以很快普及起來,原本就是用信用卡非常不方便,渴望改變。

歐美另一個不願意使用移動支付的原因是隱私。他們不想把個人在哪裡消費,消費了多少,消費習慣,地點一一被監控,記錄,保存。

歐美還有一個不願意用移動支付就是處於安全,擔心木馬病毒,黑客盜刷。中國人使用移動支付,其實也很擔心,如履薄冰。


我很奇怪,同樣是無現金支付,我們的移動支付就比歐美國家的銀行卡、支票交易高級嗎?

移動支付的好處,就是不用攜帶現金啊。可是這點大部分歐美國家早就已經實現了啊。丹麥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紙幣國家了。為什麼人家非要放棄本已經很便捷的支付方式,而選擇另外的一種並不能更便捷多少、還有較大風險的呢?

不過,隨著蘋果可以刷臉,可能又會引起支付方式的新洗牌吧!


因為歐洲人以前發展比我們快,像電腦,網路都是歐美先發展的。所以,他們比我們早進入信用卡時代,已經習慣了,用得很成熟,各種配套設施也完善了,所以不需要移動支付。而我們,在智能手機普及前,我們沒有普及信用卡(05年我讀初中,還有很多用紙質存摺的),當銀行卡普及後,智能手機時代就來了,這時網路又發展起來,所以中國就跨過了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說,反正是新東西,都比待現金方便,於是大家很容易接受。此外,歐美對個人隱私比較看中。拿支付寶付,別人就能看到我的名字什麼的。而信用卡是看不到的。


說簡單點,不是我們移動支付有多先進,是我們的銀行信用卡太落後。Apple Pay 比微信支付寶梗方便快捷,照樣在美國不怎麼流行,為什麼?就跟上海地鐵刷手機一樣,我用交通卡很習慣很快捷了,為啥還得掏手機解鎖忙半天?


歐洲付款,所有商家無論大小,都認卡,除了中國人用現金(可以逃稅),付款時,掏一個手機與掏一個卡之間的差別,掏一個卡其實更安全,丟失後,銀行卡沒有什麼很嚴重的後果,但手機後果嚴重。


因為歐美本身的金融服務就很發達,移動支付會比他們現有的方便但是超出程度並沒有太多,而移動支付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卻比現有的大的多。我們不論是網購還是移動支付能夠有爆髮式的發展實際源於我們自身這些服務的缺失


個人觀點,首先是銀行、政黨過多、還有什麼人權隱私什麼鬼的講究可多了,一不小心就要喫官司的。


歐美的金融是被少數財閥所控制,所以不可能讓另外的竟爭對手來分一杯羹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