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頭條在國內做個性化推薦以來,信息流貌似就被推到了廣告的最前沿,先是騰訊效果廣告體系的率先跟進,把旗下的各種C端產品都整合到廣點通、智匯推等廣告平台,效果廣告規模也逐步超過了原有的品牌廣告。然後網易這個自譽為有態度的新聞媒體竟然也放棄節操,嗅著銅臭縮減了編輯部,開始做個性化推薦,弄得我現在已經沒有新聞可看了。終於當頭條收入達到百度的1/6後,百度竟然把信息流跟人工智慧並未兩大核心戰略,這是一個檔次的事情?當然調侃歸調侃,我們今天想討論的並不是這些既定事實的事情,未來才是我們需要去考慮的。

相信關注科技媒體的小夥伴們最近都聽到了一則新聞,那就是年輕人正在逃離Instagram,而個性化推薦是其中禍首之一。同樣在國內大家打開頭條的頻率和時長真的如一些「官方機構」發布出來的那樣嗎?反正我已經是半年沒打開過頭條了,曾經我是一個重度用戶。有人會提出一切都以數據說話,當然我不可能拿到真實的用戶數據,但是奮鬥在信息流廣告前沿的小夥伴應該都深有感觸: 那就是今年以來各種線上效果廣告的獲客成本已經高到令人髮指,遠超部分線下推廣。這說明什麼?用戶對廣告已經產生更深的免疫?要不虛假流量的增多?但都說明了一點,信息流廣告可能並不像媒體宣傳的那麼美好了。那接下來會有哪些變化是我們可以預見的呢?我覺得有幾個點是可以看到的:

一是廣告真的越來越智能化,說白了很多從業者真的會被演算法所替代。因為演算法積累的數據永遠比人來得精準,不止是下圍棋的AlphaGo,在金融交易和效果廣告行業大數據的應用來得更直接。不管是現在媒體在推的OCPA或者動態創意,這些都將取代很多底層操作者,所以廣告投放人員不應該再簡單聚焦於基礎的邏輯操作,而應該真正聚焦於人的優勢,那就是加強創意文案等感性的層面,讓優化交給演算法去吧。

二是信息流廣告的門檻會越來越高,以前那種簡答粗暴的價格戰、低檔仿品慢慢會被拒之門外,媒體雖然要賺錢,但有規模有質量的用戶才是基礎。所以當用戶已經意識到越來越多廣告騷擾的時候,媒體除了做到精準推薦外,肯定要提升產品或廣告主檔次,別忘了信息流廣告還有個前綴,叫「原生」。說白了廣告主先要自己強,才能進入這個賽道,要不連露面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營銷做到最後都是品牌。所以以前主要依賴這條賽道的廣告主要想想是不是換換思路,先從自身品牌做起,要不很容易被擠下車。

三是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正在逐步消失,獲客成本越來越高,因為都是從競爭對手手上搶用戶。但難道成本高廣告就不做了嗎?當然不是,只不過不再是做增量,更多是做存量,或者通過存量撬動增量。所以以後信息流廣告的形式不會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觸達後的決策,而是會增加更多互動性的玩法,比如點贊、評論、分享等等,充分發揮現有用戶的二次傳播等深層次價值。當然在國內這一塊做的還太少,包括擁有廣泛社交數據的騰訊都還未深度挖掘。

當一件事情大家都在討論的時候說明已經到了極點,所以我們要在極點前做些改變,繼續擁抱變化前行,期待與同行更多交流。(微信504921751)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