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首富沉浮錄III:誰主沉浮?


光伏首富沉浮錄III:誰主沉浮?


光伏首富沉浮錄III:誰主沉浮?

對企業家而言,最大的考驗不是身處順境,而是跌落谷底時的反彈能力。


/ 嚴凱


2011年11月29日,施正榮和苗連生罕見同框。

彼時,中國光伏行業已陷入危局。兩位光伏教父不得不摒棄“成見”,抱團取暖。一同出現的光伏大佬還有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

僅僅20天前,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剛剛將一場風暴推向高潮——美國商務部正式決定對中國光伏公司涉嫌“反傾銷、反補貼”展開立案調查。

這場風暴席捲了絕大多數中國光伏公司,70多家公司被點名,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等排名前列的公司首當其衝。

“雙反”調查一旦案成,高稅率將導致中國公司徹底失守美國市場。

次年3月和5月,美國商務部公佈初裁結果,“雙反”稅率普遍在30%以上。結果一出,歐美光伏公司歡呼喝彩聲,中國公司則集體悲鳴。

在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史上,2012年或許是最暗淡的一年。除了美國“雙反”,緊隨其後的歐盟“雙反”將中國光伏企業推向深淵。

率先倒下的是尚德。在內憂外患中,這家在全球享譽盛名的明星公司爲過往的激進付出慘痛代價。作爲創始人,施正榮被認爲是尚德破產的“禍首”。

這位海歸博士被指缺乏管理才能,他甚至被質疑另起爐竈,掏空尚德。外界的口誅筆伐讓其頭頂的明星光環瞬間黯淡,一代梟雄跌落神壇。

同樣付出代價的還有苗連生和彭小峯。這兩位年齡相差19歲的首富同樣被多晶硅這個大坑絆倒。

在那個“擁硅爲王”的年代,上下游產業鏈一體化是大勢所趨。儘管英利和賽維的多晶硅賭局以失敗告終,但在當時,上游多晶硅買賣堪稱暴利,“擁硅”是行業共識。

這場賭局中,靳保芳和朱共山則因各自先見得以躲過劫難。

在風暴來臨前,邢臺首富已窺見危機,他及時踩下剎車,晶澳大船得以在風雨飄搖中繼續航行。

“民營電王”則不惜犧牲短期暴利,與下游公司簽訂長單合同。當多晶硅價格暴跌來臨,這些合同成爲協鑫的“護身符”。

唯一未受波及的首富當屬李河君。當歐美“雙反”大棒打在漢能的晶硅同行身上時,這位“薄膜之王”或許正爲他的先見之明自鳴得意。

漢能的危局要等到三年後的2015年。

這年的“5·20”暴跌事件差點將這位新晉首富拉下神壇。當外界紛紛判定漢能“死刑”時,李河君的觸底反彈能力又令人稱奇。

當李首富帶着漢能私有化大計捲土重來時,施正榮以新身份迴歸;苗連生仍在努力挽救英利;彭小峯遁居美國,能否東山再起不得而知;靳保芳正在爲晶澳回A奔走;朱共山也正在等待協鑫王國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裏,這個幾度沉浮的產業迎來送往,崛起和沒落不斷上演。

尚德破產


多晶硅價格暴跌餘威猶在,歐美再祭出“雙反”重拳,讓中國光伏行業雪上加霜。

當施正榮和苗連生爲中國光伏行業同臺吶喊時,這位海歸博士或許早已意識到,由他創辦的這家明星公司已四面楚歌。

2011年底,尚德的負債率達到79%,短期借債爲15.73億美元。

在歐美“雙反”大棒下,這家中國最大的光伏公司被徵收最高稅率。幾乎失去歐美市場後,尚德因此失去造血功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作爲尚德的上游硅料供應商,亞洲硅業卻獨善其身,資產負債率僅爲36.7%,短期借債爲0元。

時隔多年後,施正榮曾說:“財富只是一個人追求理想的副產品”,並說自己是“一個問心無愧的人”。

但兩家公司債務狀況上的反差讓他難逃“掏空尚德”的罵名。

施正榮原本有望挽救尚德於危局,不過他選擇維護自身利益。

2012年初,國開行原本決定繼續給尚德注資,前提條件是施本人以個人全部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但這位光伏大佬拒絕這一提議。

他還拒絕過來自無錫市政府的一項要求。當地政府曾希望他退出在尚德的個人股份,以讓本地國資公司——無錫國聯接盤。

事後,外界才發現,施正榮之所以不願馳援,原因或許在於,在尚德之外,這位尚德創始人還掌控着另外數十家公司。

2012年8月,隨着尚德財務狀況每況愈下,施不得不在2012年8月中旬被迫辭任CEO,但仍擔任公司董事長兼首席戰略官。

此後,尚德爆發高管離職潮。

繼任者是原首席財務官金緯,但這位新任CEO很快陷入一場反擔保風波,在該職位上僅呆一年便黯然離場。

2012年8月,尚德欲出售海外資產GSF基金,緩解資金壓力。外聘的財務調查發現,一項由尚德向國開行提供的5.6億歐元的反擔保資產並不存在。

因涉嫌欺詐,這次資產出售一事被緊急叫停,將尚德推向懸崖邊。此後,這家明星公司陷入破產和信用崩塌邊緣。

施正榮在煎熬中度過2012年,但等待他的卻是更大的煎熬。在經歷裁員、減產、GSF反擔保騙局等一系列打擊下,曾風光無限的尚德岌岌可危。

2013年3月4日,施正榮被迫辭去董事長職位,僅留任公司董事。但11天后,一筆高達5.41億美元的可轉債到期,成爲壓垮尚德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年3月20日,是尚德成立以來最黑暗的時刻。該公司旗下子公司——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下稱“無錫尚德”)被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破產重整。

此前,關於當地政府與施正榮博弈的討論甚囂塵上。

其中一種說法是,無錫市政府將出手對尚德進行援助,但條件是施正榮須以全部個人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但這一拯救方案未得到施正榮本人支持。

無錫尚德破產,牽扯超過500家債權人,涉及金額超170億元。當債權人蜂擁至這家光伏巨頭的無錫總部大樓時,光伏教父選擇避而不見,將爛攤子留給當地政府。

在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史上,尚德曾是這個產業的代名詞,這家公司的創始人也被認爲憑一己之力將中國與世界光伏產業的差距縮短15年。

盛名之下,尚德帝國的轟然倒塌令人唏噓,也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

英雄遲暮


尚德破產僅是當時中國光伏行業集體步入至暗時刻的一個縮影。

在賽維計劃在內蒙投下百億巨資,建造一座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的高純硅項目時,這家全球最大的硅片生產商也已危機四伏。

截至2011年底,賽維負債總額超300億元,這迫使彭小峯不得不在這年春節後啓動大規模裁員,硅片事業部那些不滿2年的員工,不幸被全部辭退。

僅2012年上半年,賽維裁員近5000人,佔比約22%。伴隨大規模裁員的是,公司高管紛紛離職。

這家曾讓新餘人分外自豪的民營巨擘,如今成爲這座城市的一道傷疤。之後數年,這座城市的居民,不可避免地被賽維留下的鉅額債務所牽連。

此時,彭小峯已淡出賽維。2013年9月1日,他來到“福地”蘇州,重新創業,創辦一家名叫“非凡定美”的電商公司。

兩天後,這位落魄英雄發了一條微博稱:“你想過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這個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的,就一定會給你最痛。”

不言而喻,此時彭小峯心中的“最痛”,正是賽維。

但不到一年,這家曾計劃在兩年內銷售額達到200億的電商公司宣告失敗,辦公地點人去樓空,留下一羣因被拖欠工資而憤怒維權的員工。

此番二次創業失敗,僅是彭小峯失敗的開始。當非凡定美關門後,這位江西首富轉而從美國收購了一家名叫SPI的公司,成爲這家公司的董事長。

他曾寄望SPI翻身,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SPI推出的“綠能寶”,不僅讓他成爲“老賴”,還因涉嫌非法吸收公衆存款被公安機關批捕。

當賽維和尚德陷入危機時,英利卻聲名日盛。

2010年,英利令人意外地贊助南非世界盃,各大球場上不時出現的“中國英利”四個漢字,使漢字第一次出現在世界盃賽場。

這是一次經典的世界盃營銷案例,它讓這家偏安於河北保定的民營光伏巨頭,在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享譽全球。

幕後的策劃者正是該公司的掌舵人苗連生。藉着世界盃的聲勢,這位光伏教父帶領英利軍團高速狂奔,終在2012年出貨量成爲全球第一。

當英利聲名最盛時,2010年,這位年屆54歲的光伏教父卻萌生退役,他爲自己制定退休計劃,定在2015年退休。

但多晶硅價格暴跌和歐美“雙反”打亂了他的退休計劃。從2011年開始,英利連續四年虧損,總額超過15億美元。

持續虧損下,債務違約也隨之而來,沉重的債務負擔將這家曾經的明星公司砸得擡不起頭來。2015年和2016年,連續兩筆,總計24億元的債務逾期違約,讓英利深陷泥潭。

在英利陷入危機後,身邊不少人曾勸苗連生啓動裁員,以減輕負擔。但這位“大家長”不忍心,英利也成爲危機中少有不裁員的光伏公司。

相比施正榮拒絕以個人財富做擔保挽救尚德,苗連生卻宣佈拿出個人全部身家,幫英利渡過難關,並向員工道歉:“沒有任何人的責任,這是老苗的戰略失誤。”

和苗連生私交較好的人,都會親切稱他爲“老苗”,他樸實、隨和的性格也很符合“老苗”這個帶着中國特有人際關係稱呼的形象。

2016年7月,苗連生正式宣佈退休,由年輕的徒弟王亦逾接任。面對外界的輿論風波,他選擇沉默,英利廠區深處的一棟小樓成爲“避風港”。

雖然交出“權杖”,但他無法像另一位悲情的光伏英雄——無錫尚德創始人施正榮那樣抽身離開。

冰火兩重天


當尚德破產,賽維和英利泥潭深陷,協鑫、晶澳和漢能的境況是另一番景象。

在多晶硅暴跌衝擊下,協鑫亦受到衝擊。2008年,朱共山原本籌劃中能硅業赴美上市,但受金融危機影響,價值被嚴重低估,不得不終止上市計劃。

爲應對危機,朱共山決定再次進行豪賭,將產業鏈往下延伸,佈局硅片業務。硅料和硅片屬於產業鏈的上下游。

2009年6月,保利協鑫執行總裁朱戰軍接到一個“死命令”,必須在當年春節前建成一座現代化硅片廠。

但當時他“連長晶爐、切片機等核心設備都沒見過,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行業”。

自建硅片廠被認爲是一項明智的決定。最終,這座硅片廠在2010年1月投產,協鑫成功將多晶硅價格暴跌的危機轉化成下游硅片業務的機遇。

2015上半年,保利協鑫實現營收179.39億港元、毛利38.94億港元,歸屬於股東的利潤爲8.26億港元。其中,92%的收入來自硅片業務,硅料業務僅佔8%。

除了對大勢的判斷準確,朱共山還擅於資本運作。

保利協鑫之外,“協鑫系”還擁有協鑫集成(002506.SZ)、協鑫新能源(00451.HK)。此外,第四家子公司協鑫智慧能源借殼上市也進入倒計時。

當金安橋水電站併網發電時,李河君執掌的漢能開始在薄膜太陽能領域大肆擴張。在金安橋水電站的發電儀式現場上,一張薄膜光伏產業佈局圖高調宣佈漢能的野心。

這位薄膜光伏大佬將旗下的首個基地落戶在家鄉廣東河源。

2011年,漢能河源基地投產。次年,這家以水電起家的光伏新秀宣佈,已投產八大光伏基地,總產能達3GW,超過美國First Solar,成爲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公司。

面對漢能的薄膜野心,外界拋來無數質疑。“當時我做金安橋時,全中國都在笑話我。這回全球人都在笑話我。”李河君說。

背靠金安橋水電站這座“印鈔機”,漢能在薄膜領域的早期擴張一帆風順,這家光伏界的異類在全國四處拿地,產能不斷增加。

2011年,漢能薄膜發電通過收購在港交所上市的鉑陽太陽能實現借殼上市。

此後四年,漢能薄膜的經營數據猶如火箭般躥升。2011~2014年,漢能薄膜發電的淨利潤分別達到7.2億港元、13.2億港元、20.2億港元、33.1億港元。

爲擺脫技術瓶頸,從2013年開始,在李河君的主導下,漢能調研考察全球數百家光伏公司,最終收購其中四家。

對李河君來說,2015年,他走向了人生巔峯,也很快跌落谷底。

當年,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在短短幾個月內飆升,他的身價隨之暴漲。憑藉着1600億元的個人財富,先後被《胡潤財富》和《福布斯》評爲大陸首富。

但李河君在首富寶座上僅坐了兩個月。

當年5月20日,漢能薄膜在港股市場被惡意做空,股價暴跌50%,讓漢能薄膜的市值蒸發1440億港元,李河君的身價蒸發上千億元。

多年後,李河君回憶稱,漢能薄膜停牌當天,他當天晚上還去了河北演講,演講主題是“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此間,靳保芳低調潛行,他毅然放棄向行業老大寶座衝擊,轉而收縮戰線。

"考驗一個企業家的決策能力,不是在困難的時候,恰恰是最紅火的時候。" 靳保芳說。

命運交響曲


在最紅火的時,企業的諸多弊病很容易被遮掩。

但當危機爆發時,這些弊病猶如淺埋的地雷,極易被引爆。而這些弊病,又多源自於企業家本人。

晶澳的穩健得益於靳保芳個人的管理風格。

這位最年長的首富不抽菸,不穿名牌,不打高爾夫。早年間,即便去香港出差,住的是最普通的賓館,吃路邊攤。

據稱,數十年來,靳保芳對時間的分配一如既往:三分之一時間在工作,三分之一時間在考察市場,三分之一時間在學習。

與靳保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施正榮。當尚德如日中天時,這位海歸博士僱用6名保鏢24小時保障他和家人的安全。

事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讓他信心膨脹,對光鮮亮麗的追求亦達到頂峯。

爲了參加達沃斯論壇,他不惜斥資20萬美元包機前往。他與美國副總統戈爾共進過晚餐,與英國查爾斯王子談過合作。

在他的車庫裏,停放着近十輛豪車,包括三輛雷克薩斯,一輛寶馬,一輛奔馳S600,一輛頂級賓利,一輛路虎,一輛沃爾沃。

這位光伏教父亦被指責缺乏管理智慧。

細膩的感情世界,使施正榮在管理時缺乏管理藝術。他偏向選擇和自己感情交往深的人擔當重任,比如讓自己的中學物理老師擔任公司的主管。

此外,他還偏愛聘請有深厚跨國公司背景的人組建團隊,蒐羅了全球光伏產業半數以上的華裔科學家和國外著名的光伏材料學專家。

但這導致“老員工”與“外來客”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而當二者之間矛盾爆發時,施正榮又缺乏足夠的智慧平衡彼此的關係。

與施正榮齊名的苗連生有着截然相反的個性。他極力培養英利的早期創業元老,讓他們獲得財務上回報的同時,亦不斷在精神上進行薰陶。

20多年來,只要不出差,苗連生每天早上7點一定穿着工服,率領所有高管守候在英利廠區門口,對每個來上班的員工高喊:早上好。

儘管這種“家長式”的管理風格受到質疑,但英利在行業內被公認爲是戰鬥力最強的光伏企業。

但老苗時運不濟。當英利佈局六九硅業時,恰逢多晶硅暴跌;當他決定“二次創業”,千億決戰下游光伏電站時,國內下游分散式電站市場尚未成熟。

不過,當危機來臨,英利的高層管理人員鮮有離職。

英利現任董事長王亦逾便是例證。

早年間,他曾擔任普華永道的高級審計經理和審計經理。這位喜好滑雪和自行車的上海人看上去與英利的風格格格不入。

在2006年加入英利時,他曾認爲自己在這家位於保定的公司“待不了多久”。但11年後,他卻成爲苗連生的“接班人”。

朱共山則“嫉慢如仇”。在佈局多晶硅和硅片時,協鑫皆因在最短時間內的佈局,取得最佳戰略時機。

這位“世界硅王”認爲,他的憂患意識要強於其他企業家。

三年前,他在接受《英才》雜誌採訪時曾說,“企業創新是永恆的,要居安思危,如果今天不努力,明天倒下的就是我”。

但在真正進行佈局時,朱共山採取的策略並非一擁而上,而是分步進行。

在佈局多晶硅時,江蘇中能是在第一條1500噸的生產線投產時,才決定啓動第二條。

與朱共山採取相反策略的是彭小峯,這位好賭的江西首富動輒砸下百億資金,建設萬噸級生產線。當危機來臨,賽維的命運已註定。

在經歷四年前的“520事件”後,漢能曾危機重重。

事後,李河君承認,公司遭遇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並反思公司步子邁的太快,“大企業病”嚴重。

時隔四年後,漢能以“私有化”重回公衆視野。

對企業家而言,最大的考驗不是身處順境,而是跌落谷底時的反彈能力。◆

光伏首富沉浮錄III:誰主沉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