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一個“縮影”,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作爲父母,應該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給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生活場景:

  下班高峯期的地鐵上,大部分人都沒有座位。車上坐了一對父女和一對母女,此時上來了一位老人,小女孩看到老人走了過來,本想給老人讓個座,卻被爸爸按住了,爸爸示意女兒不要動,女兒只能乖乖坐好,並且低下了頭。

  另外一位母親,看到了老人走了過來,把兒子從座位上拉下來,對兒子說:“媽媽抱着你,把你的座位讓給這位老爺爺好不好?”兒子開心的說:“好啊,好啊。”媽媽微笑着誇兒子:“真是個懂事的孩子。”

  這樣的生活場景,可能很多人都經歷過。在你想要培養孩子愛心時,你是否用實際行動去引導過孩子?

  有研究證明,給孩子講再多的大道理,都不如用你的行爲來影響孩子。孩子的內心非常敏感,他們能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上發現很多事情,或者說學到很多事情。就像上面的那段生活場景,兩位家長不同的態度和做法,會給孩子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呢?很顯然,第一位爸爸,教會了孩子什麼是“自私”,第二位媽媽,讓孩子認識到了什麼是“善良”。

  有句話說的非常好:“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母的一個影子”。孩子做的不夠好,很大程度上來自父母樹立的榜樣不夠好。

  一位資深的教育專家提出:想要培養孩子的愛心,父母需要扮演“三重”角色。

  一、愛心引導者

  所謂“愛心引導者”,顧名思義就是讓孩子意識到什麼是愛心,怎樣去表達自己的愛心,孩子只有懂得了什麼是愛心,纔會去愛別人。

  看看這位媽媽是怎麼做的:

  女兒小茜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從小我就非常注重對她的愛心教育,我覺得女孩內心應該充滿愛。比如,小時候我給她講“醜小鴨變白天鵝”的故事時,講到醜小鴨因爲長得醜,而受到別人排擠,並且忍飢挨餓的時候,我問女兒:“醜小鴨是不是很可憐?”女兒揪着眉頭說:“是啊,醜小鴨好可憐啊。”於是,我就自己假裝是醜小鴨,學小鴨子嘎嘎叫了兩聲,對女兒說:“我是醜小鴨,我現在好難過,你抱抱我好不好?”女兒看到我的樣子,趕緊把我抱的緊緊的,說:“別害怕,有我在呢,我陪你玩。”

  如何引導孩子,確實需要費一些腦筋。就像故事中的爸爸一樣,用故事的形式,告訴了女兒應該去關愛弱勢羣體。孩子天生想象力豐富,在你給他們講故事的同時,他們會想象出很真實的畫面,以此來呼喚孩子的愛心。

  除了這些,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可以引導孩子認識愛心、奉獻愛心。比如帶孩子去給貧困的人捐款捐物,親戚朋友誰生病了,帶孩子去看望一下,在外面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主動上前去援助一下,用這些關心、同情的方法,去培養孩子善良的品質非常管用。

  二、愛心召喚者

  在生活上,爸爸作爲男性,就比較“粗心”。而孩子往往比較細心,這種反差正好能召喚出孩子內心的愛。

  一位爸爸講了件有意思的事:

  有一次和兒子一起去公園,在不遠處,有一個小女孩騎自行車不小心摔倒了,自己在抹眼淚,而她爸媽並不在身邊。本來我想趕緊過去幫一下,轉念想趁此機會給兒子上一堂愛心課,所以假裝沒有看到,並且引導兒子往近處走。這時候,細心的兒子發現了這一幕,對我說:“爸爸,那個小姐姐摔倒了,我們過去幫她一下吧。”於是,我們趕緊過去,把小女孩的自行車扶起來,然後問她有沒有傷到哪裏。然後,我們把她送到了她媽媽身邊,小女孩的媽媽對我們表示了感謝,兒子非常開心。

  我對兒子說,你真細心,我剛纔就沒有發現,幸好你看到了。從那以後,兒子總是能發現一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且去給予別人一些援助。比如家裏的金魚該換水了,狗狗該餵飯了,週末該去奶奶家探望了,垃圾袋該送了……

  父母用自己的粗心,把孩子的愛心給召喚了出來,這種培養孩子愛心的方式,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

  三、愛心呵護者

  一位老師曾經說過:“孩子的愛心非常稚嫩,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不在乎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亡”。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有愛心,實際上是家長缺少了發現愛、呵護愛的眼睛。

  比如,媽媽下班剛進家門,兒子趕緊給媽媽倒了一杯水,把廚房的水果給端了過來。媽媽卻問:“作業寫完了沒有,沒寫完趕緊去寫,別一天天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小女孩看到大街上有一隻流浪狗,已經骨瘦如柴了,小女孩想把手裏的麪包餵給它一些,卻被媽媽制止道:“你自己不喫了嗎?不想喫以後就不給你買了……”孩子的愛心,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被父母給剝奪了。

  孩子的愛心,是需要被父母呵護的。如果你對孩子總是帶有誤解,讓孩子在奉獻愛心的時候,受到委屈或者打擊,可能孩子會自責下去,覺得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以後也不會那樣做了。

  請“轉發”或者“分享”給更多身邊的朋友,讓愛心傳遞下去,讓世界充滿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