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這兩句出自南宋詩人姜夔的《揚州慢》。

原詩如下: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此闕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

創作背景如下:時年路過揚州,因目睹了被戰爭洗劫後的揚州的蕭條景象,而生出的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之感,就此發出此吟詠,以追憶昔日的繁華,寄託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及對今日山河破的哀痛。

此闕詞,也被稱為抒發「黍離之悲」而富有餘味的罕有佳作。

揚州,本是令人神往的「名都」,是「竹西佳處」,風光無限好。然而,經過金兵的鐵蹄之蹂躪踐踏之後,早已一片滿目瘡痍了。曾經的「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的城池繁榮,與之現今的滿城「廢池喬木」形成了最強烈的對比。一句「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在擬人化的手法下將痛恨金人發動的這場不義戰爭表現淋漓。也是連「廢池喬木」都痛恨,何況於人!

轉而,由所見轉由所聞,「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言說的是日落黃昏時,清冷的角聲將寒意吹散在這空蕩的城。

下闕詞,雖寫杜牧情事,卻不在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其點明此一種「情思」:即便是風流俊賞的杜牧,擁有著「豆蔻詞工」,亦會在重到如今之面目全非的揚州時也難賦這這河山之異了。這裡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然而「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卻早已不復存在了。

昔日之繁華,今日之蕭條,是任誰都見之、望之,心生哀痛的,杜牧如此,他姜夔亦如此!


是宋代姜夔寫的一首揚州慢。篇幅挺長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