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最後說的,就先提前說了

別太認真,畢竟是科幻。

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我選擇相信希望

引用哈姆雷特的一句話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簡單解釋下幾個名詞

太陽週期

比鄰星

木星

行星發動機

離子推力器

核聚變

木星的引力彈弓

洛希極限


太陽(生命)週期

太陽是在大約45.7億年前在一個坍縮的氫分子雲內形成。太陽沒有足夠的質量爆發成為超新星,而是在約50億年後它將進入紅巨星的階段,氦核心為抵抗重力而收縮,同時變熱;緊挨核心的氫包層因溫度上升而加速聚變,結果產生的熱量持續增加,傳導到外層,使其向外膨脹。

當核心的溫度達到1億K時,氦聚變將開始進行並燃燒生成碳。由於此時的氦核心已經相當於一個小型「白矮星」,熱失控的氦聚變將導致氦閃,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太陽核心大幅度膨脹,然後核心剩餘的氦進行穩定的聚變。從外部看,太陽將如新星般突然增亮5~10個星等,接著體積大幅度縮小,直到核心的碳逐步累積,再次進入核心收縮、外層膨脹階段。繼紅巨星階段之後,激烈的熱脈動將導致太陽外層的氣體逃逸,形成行星狀星雲

在外層被剝離後,唯一留存下來的就是恆星炙熱的核心——白矮星,並在數十億年中逐漸冷卻和黯淡。

太陽的生命循環;未依照大小的比例繪製。

當太陽成為紅巨星時,其半徑大約會是現在的200倍,表面可能將膨脹至地球現在的軌道,那個時候地球要麼被太陽吞沒或生生燒掉

但是在電影和原著中,太陽爆炸是「氦閃」造成的,也就是太陽內部的氫加速聚變成氦並一次性地釋放出巨大能量進而毀滅地球。

比鄰星

半人馬α,中文名南門二,是一個三合星系統,距離太陽4.37光年。三顆恆星分別為:半人馬阿爾法A,阿爾法B和阿爾法C星。半人馬阿爾法C星,英文另名Proxima Centauri,譯名比鄰星

比鄰星(最右)與其鄰星之大小比較

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它是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4.22光年),質量約為地球1.3倍,其表面溫度理論上適合液態水存在。

圖為比鄰星

比鄰星b的母恆星是比鄰星,比鄰星b是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系外行星,也是已知距離最近的適居帶內系外行星。是迄今發現的太陽系外距地球最近的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注意是可能。

地球與比鄰星b比較

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從太陽向外的第五顆行星,並且是最大的行星。木星主要由氣體和液體物質構成,木星大氣層上層的成分以氣體分子的體積百分比大約88-92%是氫,8-12%是氦。木星的大氣層大約75%的質量是氫,24%的質量是氦,剩餘的1%是其它的元素。

木星的質量是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木星被認為有個由元素混合的緻密核心,被一層含有少量氦,主要是氫元素的液態金屬氫包覆著,除了這個基本的輪廓,不確定的成分還是相當多。

木星有個黯淡的行星環系統,約有6,500千米寬,但厚度不到10千米。由大量塵埃和黑色碎石組成,以大約7小時的週期圍繞木星旋轉。環由三個主要的部分組成:內側像花托,是由顆粒組成的暈環,中間是相對明亮的主環,還有外圈的薄紗環住。

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拍

行星發動機

流浪地球行星發動機每座高達11千米,約佔地一個上海那麼大

簡單計算:單個發動機高達11km,主體直徑約30km,加上基座直徑大約50-60km。

其中,11km是地球亞洲和美洲大陸能支撐的極限

離子推力器

離子推力器又稱離子推進器、離子發動機,其原理是先將氣體電離,然後用電場力將帶電的離子加速後噴出,以其反作用力推動火箭。這是目前已實用化的火箭技術中,最為經濟的一種,因為只要調整電場強度,就可以調整推力,由於比沖(specific impulse)遠大於現有的其它推進技術,因此只需要少量的推進劑就可以達到很高的最終速度,而既然太空船本身不需要攜帶太多燃料,總重量大幅減少後就可以使用較小而經濟的運載火箭,節省下來的燃料更是可觀。

行星發動機的能量來自「重元素聚變

核聚變,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或聚變反應,是指將兩個較輕的核結合而形成一個較重的核和一個極輕的核(或粒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在此過程中,物質沒有守恆,因為有一部分正在聚變的原子核的物質被轉化為光子(能量)。核聚變是給活躍的或「主序的」恆星提供能量的過程。

兩個較輕的核在融合過程中產生質量虧損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兩個輕核在發生聚變時雖然因它們都帶正電荷而彼此排斥,然而兩個能量足夠高的核迎面相遇,它們就能相當緊密地聚集在一起,以致核力能夠克服庫侖斥力而發生核反應,這個反應叫做核聚變。

舉例:兩個質量小的原子,比方說兩個氚原子,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會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4,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

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根據質能方程E=mc2,原子核之凈質量變化(反應物與生成物之質量差)造成能量的釋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變化為輕的原子核,稱為核裂變,如原子彈爆炸;如果是由較輕的原子核變化為較重的原子核,稱為核聚變。一般來說,這種核反應會終止於鐵,因為其原子核最為穩定。

太陽是主序星,通過原子核的核聚變產生能量,把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在它的核心,太陽發生以每秒鐘6.2億噸氫的核聚變

重元素聚變的質能轉換效率是相當低的。最樂觀估計,地球要達到逃逸速度,也必須燒掉7億億噸的石頭,相當於把全球的地面挖掉40米做為燃料;要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則必須削去地殼的一半。

所以要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

木星的引力彈弓

木星的引力彈弓

引力彈弓一般發生在一對重量相差懸殊的天體之間。這裡我們用木星(紅色球)和地球(藍色球)舉個例子。

  地球以速度V靠近木星,而木星在軌道上以速度U運行

引力彈弓的示意圖

  足夠靠近後,地球被木星引力抓住,牽引,優雅地轉體半周,然後像擲鐵餅那樣甩出去

引力彈弓的示意圖

地球獲得了木星的軌道速度U,疊加上原有的速度V,速度增加到了U+V。地球的速度和能量都增加了,卻沒有消耗任何燃料,就奔著新家園去了

順便提下,為什麼幾千臺發動機會同時熄火呢?為什麼地震、火山都趕在這個時候來湊熱鬧呢?

這一切災難的根源是「洛希極限」,簡單說就是地球離木星太近了,太近會發生什麼呢?

洛希極限

  洛希極限(Roche limit)是天文學中的一個特殊的距離。當兩個天體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時,它們就傾向於被「潮汐力」撕碎。

  計算表明,地球和木星的距離如果低於10.3萬公里,那麼大氣就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脫離地球;如果距離低於7.44萬公里,那整個地球都會被撕碎。

  潮汐力有多可怕,我們拿一個茶壺和茶杯舉例子:

用來演示潮汐力的茶杯

  我們在杯壁頂部倒一些水,讓它在重力作用下向著杯底滑落。越靠近杯底,水滴會越拉越長,最後被拉扯到了撕裂的極限。這個極限就可以被認為是這個茶杯對水滴的「洛希極限」。

  木星的引力場,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茶杯」。地球尺寸很大,當它靠近木星時,離木星較近一側受到的引力,將比較遠一側大得多,因此會像水滴一樣被逐漸撕裂。

  《流浪地球》電影中,地球已經到達了地木「流體洛希極限」(地木距離10.3萬公里)。在此處,液體和氣體不再能被地球引力束縛,而傾向於逃逸;而岩石還勉強能憑藉自身的硬度堅持一會兒。

流體洛希極限

地木流體洛希極限模擬(二維簡化模型)

  再靠近木星一點,地球將進入地木「剛體洛希極限」(地木距離約7.44萬公里)。在此處,就連堅硬的岩石都會被引力差撕碎,地球將徹底解體

地木剛體洛希極限模擬(二維簡化模型)

  總之,太靠近木星不行,那樣會被潮汐力撕碎;太遠離木星也不行,那樣無法藉助引力彈弓變軌。

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足,歡迎指正。

寫在最後

最後引用三體中的一句話,

「真那樣的話,你仍然很幸運,大多數人,到死都沒向塵世之外瞥一眼。」

願我們既要腳踏實地,更要仰望星空。

參考鏈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9%98%B3#%E7%94%9F%E5%91%BD%E5%91%A8%E6%9C%9F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6%BB%E5%AD%90%E6%8E%A8%E5%8A%9B%E5%99%A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8%E8%81%9A%E5%8F%9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8D%E7%88%BE%E6%95%88%E6%87%89

http://k.sina.com.cn/article_6577494156_1880c988c00100e6je.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intoutiaoloc=19r=9rfunc=100tj=nonetr=9

http://news.sina.com.cn/c/2019-02-07/doc-ihrfqzka4212222.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ocusloc=8r=9rfunc=100tj=nonetr=9


點贊的有點多,受寵若驚

在一晚上的睡眠之後我想到了一些新的內容。

流浪地球應該對標什麼電影?

我認為《流浪地球》應該對標《太陽浩劫》。

兩部電影同樣是太陽即將熄滅(膨脹),人類集體自救,一個是推跑地球,一個是給太陽加燃料。

兩者同樣集世界之力,一個是全人類共同努力克服困難,一個是沖向太陽的敢死隊太空員的努力。

太陽浩劫的海報,圖中的空間站攜帶者大量的氫和氦燃料以補充黯淡的太陽所需要的燃料。

這兩部立意是出奇的相似,為什麼這幾天就沒人說這部電影...

《太陽浩劫》我認為過分的強調了在密閉的空間站內,食物氧氣不足的情況下船員的掙扎和犧牲還有心理變化上面了,而且到最後搞得神神叨叨的。

《流浪地球》則是強調面對全人類的滅頂之災時以主角團隊的角度反映全人類的努力。

太陽浩劫的方案我認為也是不可行的,人類有能力在地球上製造出能夠支撐到太陽內核的隔熱層?別開玩笑了。

但這不影響它成為一部優秀的災難片,科幻片。

——以下原答案——

按照這個問題我們來問一下下面的問題。

《火星救援》中的救援方案真的可行嗎?

《地心引力》中真的能夠一次衛星引爆可以炸掉ISS軌道上幾乎所有衛星嗎?

《銀河系漫遊指南》裏真的需要把地球炸掉纔可以修建銀河系快速交通網路嗎?

自己想想科幻為什麼叫做科幻

科學,幻想。

科學是有科學的解釋,不像漫威裡面滅霸可以依靠寶石乾死宇宙所有生命(而且我至今不明白,植物為什麼沒有被滅霸搞死一半),那是魔法。

幻想則是以當今時代的條件無法實現。

流浪地球之於中國,如鸚鵡螺號潛艇之於科幻一般。


《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寫過一本書: 《星際穿越: 電影幕後的科學猜想、推測和事實》。這本書非常好看又通俗易懂,推薦大家都去讀一讀。

在這本書中,基普索恩對影片的科學性定下了兩個原則:

1.影片中情節不能違背已成定論的物理定論,也不能違背已牢固的確立的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2.對尚不確定的物理理論和科學猜想(十分瘋狂)要源於真正的科學。猜想的依據至少要被一些「備受尊敬」的科學家所認可。

在《星際穿越》這部電影出來以後,不少影評也對其中情節和設定的科學性有了許多質疑。但其實其中的大部分,就連被黑得最慘的「愛發電」這種」玄幻「」軟科幻「劇情,也並非毫無科學依據,其實是符合基普索恩給出的第二條原則——猜想的依據至少得到一部分科學家認可。

事實上,能達到以上兩條原則要求的科幻電影鳳毛麟角,《星際穿越》作為有物理學巨擘把關的電影,也還是遭到了數不清的非議。

要拍的有趣好看,又要符合科學嚴謹性,還不能讓普通大眾看不懂,太難了,堪稱科幻片拍攝的「不可能三角」。

在我看來——科學設定嚴謹,應該成為一部硬科幻電影儘力去達成的目標之一,他能成為一個加分項,能成為日後被科幻迷們回味無窮、津津樂道的片段,但絕對不是唯一評價標準,如果有特別精彩的想法、驚人的創意,是可以讓步的。

畢竟,科幻電影最重要的價值,不是科普知識,而是激發人類的想像力,和探索的熱情。

比如,劉慈欣自己都說了,小說裏的參數設定根本推不動地球,但架不住「帶著地球去流浪」這個想法「太浪漫了」。浪漫得當流浪地球這個場景出現在觀眾腦海中時,會讓人震撼得都懶得去計較背後的真實性了。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哪怕原先不是科幻迷的,在看過《星際穿越》、《流浪地球》後,都說航天事業應該值得更多的支持,去探索我們的星空和宇宙。這不正是科幻電影的魅力嗎?

浪漫很重要,詩和星空很重要。

何況,就事論事的說,雖然《流浪地球》裏的科學設定離基普索恩提出的兩條要求差的很遠,但也並不是無法自圓其說,只是我們需要接受一些影片的設定。

再講一個《流浪地球》幕後的故事,不得不說科學家們可真是超級可愛的一羣人啊:

為了確定《流浪地球》的世界觀,郭帆請來了中科院的科學家們。

其中一位科學家一進門就脫口而出:「地球不可能被推走的,地球是推不走的。」 原因是,地球假如是一個雞蛋,裡面是液體的,地殼跟雞蛋殼按比例是一樣的,大壓強推過去的話,根本撐不住。 「我說老師別這樣,這樣項目就黃了,我們得假定它能夠被推走。然後要找到這種合理性……什麼是科幻片呢,就是我們基於科學,把它逐漸地合理化,我們增加一些新的技術去輔助,讓這件事情從不可能變成可能。只要變成可能,不會被證偽,我們基本上就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去做。」幾個科學家纔算被說服,坐下來開始和郭帆討論世界觀的合理性,滿黑板都充滿了郭帆看不懂的公式。在推論過程中,幾個科學家之間還產生了「分歧」「,一位科學家直接否定了另一位科學家的定理。於是,兩人各自佔據一方黑板開始計算,下面坐著的郭帆和編劇一臉蒙圈地開始懷疑人生。「他們提了很多特別有意思的點,包括全片最後高潮關於衝擊波的那部分,剛好是他們正在研究的一個課題……聊完之後,我說我們這個項目要先簽保密協議,這個是涉密的。然後人家說,我跟你聊這些,你也得跟我簽保密協議。」——————你們科學家太可愛了,打架不動手,拼黑板。

PS:寫完感覺離題了。希望各位不要在意細節。這個問題下的科學探討可行性的答案都很棒,我可是都認真看了呢。(手動狗頭)。

PPS: 感謝各位點贊。因為感覺我還是離題了哈哈,所以我就再補充貼一個我覺得非常好的吐槽吧,祝各位觀影愉快:

中科院大佬對流浪地球的點評?

bbs.hupu.com圖標


看回答之前,請看清楚題目

第一,地球是有好幾層的。不全是液體。

第二,流浪地球也大部分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第三,《雷神》 《神祕博士》很多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第四,科幻從來沒有說一定要求全部有科學依據。科幻科幻,科學只是基礎載體,後面的幻纔是主體。說到底科幻只是依據一定的科學知識,外加一些自定義設定,來推動情節的發展。科幻只要求大體的科學設定是合理的,大眾可以接受,不會質疑的就足夠了。

第五,一百年前的人看今天的世界,皆是科幻,你告訴他們這些都是我們稀鬆平常的事情,人家只會覺得你這不科學,不合理。今天我們是推不動地球,幾百年後呢?外加太陽都尼瑪要爆了,木星不會還一沉不變吧。可能在當時的情況下,木星已經具備了在當時點然後有很大概率給地球推背的可能。否則從科學上來說,太陽要爆的那一天,人類能存在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人類又不是神。

第六,科幻的讀者觀眾,是普通大眾。不要和大眾講科學,合理。你說地球推不動會碎,會破,人家問你,你能把大地給崩塌了麼?你說點木星推不動地球,人家問你,這麼大一個氣球,加特林都快能打爆了,我還擔心把地球給炸飛了呢。大眾講的是眼見為真,而不是什麼公式理論。

第七,通常,很多科幻片都有科學硬傷,然而很少有科學權威出來指責。

————————以上為原問題表述——————

要知道美劇日漫已經其他美日科幻電影都是有科學依據的(確信)

比如《雷神》《神祕博士》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滑稽)

某些人評論之前可否點開題目認真審題?看清楚別人為什麼回答麼?

至於評論裏爭論的,這邊補充一下,一般說的電影分類是大類,包括科幻奇幻魔幻。

而漫威電影既有科幻,也有奇幻,例如鋼鐵俠、美國隊長是科幻,而雷神、奇異博士屬於奇幻,當然也有後來構建漫威宇宙後重新整個的世界體系,那就是雜七雜八都有了。


都說了是科幻了,(分割後是基於現實的,各方面技術方向的探討)

重點就是落在幻想了。

科幻小說其實還有一個意義,就是激發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大膽設想,小心科學求證,也是科學進步的一條路!(沒必要太苛責「小破球」)

從現實出發,

地球的地殼相對於整個地球還是比較薄弱的,而且不是整體一塊,而是一種板塊銜接構造。

就算能造出推力足夠的行星發動機,地殼恐怕也會出現問題。(有另一個問題的高贊答案,用地球自然山體對地面的壓強的簡單數據模型來分析並不靠譜!)

引發的地震,和巖漿入侵就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壞!

現在現實而言,人類距離完美掌控「可控氫核聚變反應」商用發電都還差了若干年。更不用說小說中的可控重核聚變反應發電了。

……

不過我從一開始就從現實技術出發,做出了思考探討。下面以前回答的轉接。

-----------

我是科幻劇中的,現實思考派!後面是現實技術思考!

我是支持這部國產電影的。至於技術宅角度,就是一種「現實技術可能性的探討!(習慣問題!真的只是善意探討,而非噴電影本身!)

我在評價這部電影的問題下早有支持點贊回答!

[一部國產好片。已經給導演點贊了!導演看吳京也有眼光!

票房?我持謹慎樂觀態度。

因為肯定有部分人看不懂!

大家也不用diss劇中的不合理問題[情節設定用,行星發動機增推手段,去引爆,不如用,非常多束(更能體現全球協助精神),激光/微波聚焦特定點,引爆比較合適!

後面的吳京犧牲引爆,可改為空間站,超過危險反應量級的(產生超過極限功率激光後自爆了!)化學激光器,毀滅式啟動!

當然,其實通過木星氫氣混合地球大氣中的氧氣產生的爆炸衝擊波,力量是不足的,而且爆炸衝擊波方向,並不能全部對準地球方向!

還不如,洲際核導彈全部在地球與木星間爆炸反推力更大!但相對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

真正有用的方案,只有點燃木星眼,的氫核聚變反應!利用木星核爆衝擊波反推地球!]

不能搞雙標,說國外的科幻大片有BUG,就是腦殘噴,說國產科幻片好,就是護犢子,賣情懷……。

科幻劇,堆特效只是一方面,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冷冰冰科技中突顯的「人文情懷」!

文明沒人味,那叫什麼文明!!!]

-------原分割----

第一輪「生死抽籤」的殘酷性!近一半人只能等死……!

而在人們知道地球將在七天後撞向木星毀滅時,人們在混亂中,自私自利,大搞搶劫……!

甚至有女孩被~的畫面!赤裸裸的人性!

所以,女性在遇到混亂情況時,千萬別往男人多的地方跑!!!搶也搶不過,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過,還可能被輪。

還有就是下面的細節問題!是從現有現實技術出發的思考!

人類現在的科技,真的還算low!連最基本的可控氫核聚變電站,都差很多那年!

…………

下面從技術宅方面分析下,如果人類遇到類似重大的意外問題,人類到底是「熱拌」還是「涼拌」。

劇中故事背景,是太陽發生異常,核聚變反應加劇,打破了與引力之間的相對平衡,太陽開始向外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地球如果不跑,將會被吞噬(實際這一點,正常情況的話,太陽還有大約50多億年,才會進入紅巨星階段!)

首先,利用行星引力進行加速的彈弓效應,不講,宇宙衛星早玩的飛溜了。

講點更實際的。

1要「背著」地球,去宇宙裏浪,首先必須完美掌控「可控核聚變技術」!裂變核電站這種東西,在不出問題時,沒什麼問題,但一旦裡面的放射性物質泄露出來,那就是災難!所以,一有緊急事情,必須立刻全部關掉!

而可控核聚變的放射性污染處理就簡單得多了。

所以,完美的可控核聚變電站,是宇宙文明升級的一道坎!

現在的現實是,為實現可控核聚變,現在有的,超導托克馬克技術,仿星器技術……,離目標還是差了若干年。劇中所幻想的重核聚變(鐵元素以前),反應所需條件更加苛刻!(劇中採集岩石,可能用於氧硅核聚變反應。原料相對無限)

沒有劃時代牛人出現的話,可能是永遠還差若干年!(必須發明出,更低使用臨界條件,的高溫超導體!)

2,行星推進發動機,現有技術,首選是等離子霍爾推進器,基本原理類似,粒子螺旋加速器。利用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發電,然後利用等離子加速器,將核聚變的部分產物作為工質噴射出去產生推力!

至於前陣子大火的無工質微波椎體諧振腔發動機,推力的一大部分可能是因為實驗裝置的電線與屏蔽不完全的磁場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但即使是推力全部來自於諧振腔本身,推力也實在是太小了。PASS!

3人類生存。人類現在技術,在五千米深度集中全力挖洞,還是勉強可以的!住的問題除了擁擠,還是勉強可以解決。

岩石的話,更換刀具。

出行,也不成為問題。下面,真的就是電動車的天下了!

4生存關鍵,就在於喫飯和呼吸!

要大規模的在地下供給人們(劇中是30多億人)喫喝,傳統種植和養殖,基本不會大搞了,實驗室可能保留一下,以便將來,地球恢復時,恢復生態文明!

5,現實的辦法就是,實用的,的蛋白質,核酸,脂肪~等方面,可以靠,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單細胞蛋白!「熱化能合成細菌」也可以,因為這可以利用核聚變電站的能源,大規模快速的生產食物!

至於口味,就只能靠各種香味劑,賦形劑了!

另外的,細胞培植型肉類,技術上可商用,但成本問題,現在是富人的玩意(當然,也可能到那時,錢就真的是紙了!)。如果大規模生產能降低成本,和食物鏈轉換消耗,也是一種選擇!

至於蔬菜,只能靠細胞組織培養技術了!

6,穿,用材料,。現在有技術已經可以從二氧化碳和水作為起始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現在新型催化劑下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和氧,一氧化碳再和氫氣繼續一系列複雜反應!),生產出有機高分子材料了。

7,模擬太陽光光譜,在普通光源里加點紫外線才利於人體健康。

8,呼吸問題!鑒於底下空間有限,而人口密度又大,用植物提供足夠呼吸的氧氣不現實!所以,可以使用新的電解水制氫,氧技術,大規模製取氧氣(假定核聚變能源,完全無憂)。利用循環供氣系統與氮氣混合,使用。氫氣則有另外很多用途!

9,必須有室外模擬系統,人就是人,憋久了,十有八九會出問題。利用室外模擬系統,將逼真圖像,聲音投射出來,人才能相對安於相對密閉環境!

當然,密閉空間症候羣,是一定會出現的!

9,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現實問題,得有「鎮得住場子的人」!如果鎮不住,第一輪生死抽籤的時候,就玩不下去了!以人類的各種人性,沒先被太陽玩死,自己十有八九自己玩死自己!

10,排泄物和垃圾問題也好解決,排泄物先除菌除臭處理,然後可以養電影中的食物「蚯蚓」。垃圾分類,可回收的回收,作培養料的作培養料,其它的燒掉。殘渣固體加壓……。

11遇到那類情況,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活著,第二,活著,第三,活著……,最後最重要的,還是活著!千萬別「作死的挑剔」!

12,如果真有~,可以找我做顧問嘛!

畢竟,我也兼職投胎管理局顧問,和月老拎不清紅線錯亂,救火員!

業務能力,那是頂尖級,^_^

13,後面再補……。

大過年的,你們好意思不關注一波再走?

小心以後,知乎光抖機靈,不給乾貨!成為熊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