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感覺下圖比較靠譜,有對應的達標人口數據。大致劃分是這樣,以家庭為單位的(不過要辯證去看~因為城鎮、地區、省份間差異很大,物價、消費水平也不同~)

另外,《鄰家的百萬富翁》一書裏有個公式比較合理,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屬於富人。

期望的凈資產=家庭年收入(或者個人年收入)×年齡×10%

如果你實際的凈資產高於這一期望的數字,鑒於你的年齡和收入特徵,你就是富人。

想較為客觀地瞭解國人財富狀況,請點擊閱讀下列文章:

《中國人到底多有錢?》

《中國人到底有多少資產?》(海量數據支撐!)

以上內容完成於2019.05.15


更新部分

2019.10.20補充鏈接(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比較重要的關注點):

知乎沒有告訴你:年入百萬有多難?

mp.weixin.qq.com圖標

2019.10.22補充鏈接(看看你的年收入全球排名):

Global Rich List | UK?

www.globalrichlist.com圖標

2019.10.30補充截圖(某一網友的大實話):

2019.12.23補充鏈接:

我們誤解了中國?

mp.weixin.qq.com圖標

2020.01.11補充:

2019年,智商稅榨乾了我的錢包?

mp.weixin.qq.com圖標東西越多,我們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mp.weixin.qq.com圖標


(下圖補充於2019.11.13)

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華,是人為的貧窮。——蘇格拉底

數據表格(首張有彩色標記的)來源網上非官方,無須過於認真。想找官方數據表格的請自行搜索。(國土幅員遼闊、地區差異這麼大。只想說一點,數據並不能客觀說明一切,每個人對中產的理解也不同。這個年代,能夠做到生活無憂、健康幸福、收成夠用,纔是實實在在的富足。)


謝謝邀請

那要看如何定義中產?以客觀的收入數字本身還是以主觀的大家認為的應該?

第一種,如果按照百度的定義

中產階級(或中產階層),是指人們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且中等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較好滿足,但不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階級(或階層);由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且大部分人的財富是以家庭為單元擁有的,所以中產階級主要由「中產家庭」組成。

馬斯洛的方法定義中產非常準確,但很虛,似乎難以和題主的切入點,收入,掛鉤起來,畢竟有的人覺得一天50就基本能滿足更好的感情和尊重需求,而也有人覺得年薪100萬也達不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於是,我不得不尋求下面兩種更為容易理解的定義

第二種,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只要收入在整個國家處於中等略偏上就算中產

那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就算中產

你沒看錯,不是美元不是歐元,我說的是 一個家庭 兩個人 整整一年的 收入 超過10萬人民幣就算中產

第三種,如果是有品質的生活算中產

比如可以手機用得起iphone,家庭可以每年都能出國旅遊至少一次,經常在進口超市買東西,孩子能夠接受國際化的教育,有自己喜歡的車輛品牌而非僅僅是代步工具,每年有餘錢購買一些金融和資本商品等等纔算中產的話

那要家庭年收入60萬以上,拋開自住房的額外資產在500萬以上

所以,不同人,似乎對中產的理解不大一樣

第一種,似乎沒有辦法回答你的問題,因為你問題的切入點就是年收入

很多人,覺得我說的第三種是 理所應當 的中產生活,比如在他們眼裡覺得用得起iphone難道不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麼?

而你加了在中國三個字,使我不得不說,第二種,恐怕才更接近這個國家中產的本質意義和真正人羣.

我還有另一篇文章,詳細論述了為什麼你覺得滿世界都是高收入羣體,但現實卻不是這樣,這種反差哪裡來的

月薪一萬很難嗎??

www.zhihu.com圖標


中產階級,是指人們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且中等層次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較好滿足,但不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階級;由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且大部分人的財富是以家庭為單元擁有的,所以中產階級主要由「中產家庭」組成。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新中產階級是指以30歲到40歲左右的人為基礎的一個強大族羣。物質的豐富讓他們內心深處有強烈的安全感,同時,良好的教育也讓他們保持工作上的強烈進取心。

中國還是而且仍將長期處於發展中國家的階段,目前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產階級算是在中國出現的一個全新而又模糊的階層。

而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工作屬性下,中國中產階級在收入上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要求。

地域遼闊,城市區別大

中國從北上廣深超一線城市,到成都、武漢、南京、杭州等一線城市,再到廈門、青島、東莞等二線城市,每個地區的房價水平和物價水平,都有很大差距。

所以,單純從月薪出發無法定義中產階級。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恩格爾係數達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2013年筆者所在的濰坊按經濟總量來算,算是二線三線之間搖擺的城市。

房價水平,處于山東省最低點,均價3500元/平。

地處平原地區,又有壽光一個全國知名的蔬菜基地,再加上發達的畜類禽類養殖業,再加持便利的鐵路、高速公路交通,物價水平低到「令人髮指」。

當時接待從北京出差而來的同事,粗略算來,用6000元月薪可以等同於對方20000元的月薪。

這就是地區差距。

所以,月薪多少算中產,首先要看你在哪兒了。

北京,月薪5萬;青島月薪3萬;濰坊可能月薪2萬就夠了。

你在哪兒呢?

你在從事工作有多大的持續性

能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滑的職業在當前社會佔比本就不大,而有提升的就更少了。

比如部分工程師和高級公務員,都是屬於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有提升的。

但是我們能聽到的更多的是,35歲的「中年危機」。

很大一部分人,在35歲之後回遇到自己的職場半坡。

比如中年的程序員,腦力和精力必然不如一個年輕他十歲的年輕人,更不用說人力成本的性價比。工資收入的連續十年的增長和精力的下降,自然把他送到了一個危險的職場邊緣。

比如中年管理者,很多中年管理者都是從一線做起來的,但時間越長,離一線越遠。當遠離一線十年,而你的一線又變成了差你十幾歲人的時候,自然就慢慢的跨不過去了代溝,失去的團隊的統治了,而中生代顯然就成了你的替代品。

比如在一線的銷售人員。都說銷售崗位是最容易改變人生的崗位之一。但上升的道路總是窄的。十年後,變成超級銷售,或者管理者的總是少數。慢慢的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職場之謎:消失的中年人

比如……………………

在這種背景下,即使是高薪。

高薪是一時的,並不是穩定的。

接下來這個概念就扎心了,偽中產。

三十歲月薪三萬,在二線城市按揭了一百八十平的大房子,按揭了五十萬的豪車,喜提二胎並就讀於私立學校……

直到一天,失業了。

一朝一夕間,從中產,到破產。

所以,中產階級不僅講月薪,更要講穩定性。

飛的高不算贏,平安著陸纔是勝利。

加油吧!中年!加油吧!中產!


是說如果一個人還能夠去幫助別人的話,就說明他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就是一個富有的人,自然就是不貧窮啦"


中產階級?

我們從幾個維度來說

一 住房

要達到這個階級,那你起碼要有一個比較寬敞的房子住著吧,自然不能有貸款,否則還貸壓力是不小的,會壓制生活消費,那就談不上中產了

或者有這樣的例外,比如你是公務員,每個月的住房公積金完全可以覆蓋貸款,那麼我們也可以認為你是毫無壓力的,可以歸納到有寬敞房子無貸款類

私企的有公積金能覆蓋貸款算不算呢?不算!因為你在私企是不穩定的

總結:無貸款100平+以上的市區房產

二 伙食

喫的方面因為費用不會很多,大家差不多。

所以標準放在伙食佔全月開支比例來計算,伙食開支佔比低於當月消費10%的可以算生活的不錯

意味著你如果一個月伙食開支在1000的話,那麼你的其它開支消費要在10000以上纔算在這方面合格

總結:伙食開支在當月總支出佔比低於10%

三 衣服

這個不好評論,有些人有錢也不一定喜歡花在這上面,略過

四 車

中產階級自然要有一輛不錯的車

目前國內情況來說,30萬+的車能消費保養的起的家庭,合格

總結:30萬+的車 合格

五 固定資產收益+可投資資金

除了自由住房以外,有額外的固定資產或可投資資產

1比如除了自由住房以外,還有一套房子(商鋪、寫字樓)在出租(可以有貸款)

2可投資資金,例如基金,債券,股票,黃金,期貨等,資產

1和2 年投資收益能過於當地收入中位數為合格

舉個栗子:北京月人均收入中位數(不是平均數)10952

10952*12=131424

那你的那些現金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收益大於13萬 合格

總結:固定資產收益+可投資資金收益 大於當地年人收入中位數 合格

有人問本職工作要收入達到多少?

是不是要在穩定國家單位?

我想說的是,您都有房(100+且市區),有車(30萬+),不上班(固定資產收益)都能超過當地人收入中位數了!還管你上的什麼班呢


標準有很多,但要是由我來定一個標準的話應該是:以家庭收入中位數為均值,上下1個SD內所包含的家庭收入範圍為中產家庭標準。可惜這些數據咱都沒有啊……


美國的中產階級到中國達不到小康。


凈資產500萬-1000萬 年收入60萬左右吧

中產消費傷了嗎?享受型消費不見了?離「大膽花錢」的日子還有多遠?【疫情調研系列-消費之傷與需求之勢】今晚8點,為您解析 ????

http://mudu.tv/?c=activitya=liveid=297112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