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紅樓,終生難醒

  紅樓夢賞析持續重酬徵稿中……,

  詳情點擊徵稿

  在作家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一位像曹雪芹那樣神祕的作家了。

  在他的時代,人們說着“開篇不讀《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只知道他叫曹雪芹,卻不知道他究竟是誰。

  在近代,人們稱讚他寫的書是古典文化的高峯,將這本書喻爲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卻依舊不知道他的具體生平。

  直到他的著作被推崇到,成爲一門叫“紅學”的顯學時,人們纔在承前啓後的學者考證中,瞭解了他。

  原來曹雪芹不但有一個相當顯赫的家族,本人更是天才和全才的集合體,被紅學家周汝昌先生評價爲“中國最偉大的特異天才小說家”。

  “千呼萬喚始出來”人們再也不允許他“猶抱琵琶半遮面”。用最簡短的幾句話濃縮了他的一生,讓他廣爲人知。

  人們這樣評價他:懂詩懂書懂文賦,懂醫懂畫懂建築。懂得烹調懂織布,懂得曲藝懂草木。嚐盡人間酸甜苦,世間始有紅樓著。通曉人情和世故,寫盡皇親與走卒。

  細數之下,你會發現,寫小說不過是曹雪芹諸多技藝中最顯赫的一項。而畫家,詩人,織造藝術家,曲藝家,美食家,手工達人,等等一系列的頭銜,才共同組成了他的全部。

  01

  織造遺產的繼承人:絲羅一片輕似水,以此尺幅訴秋心

  曹雪芹技藝多多,看家本領當屬織造。

  據紅學家們考證,曹雪芹出生在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雖然因爲資料缺失的因素,沒有明確的考證出他具體是哪一位曹氏後人的子嗣。但他精通織造業的核心技術卻是可以肯定的。

  清代的織造府是專門爲皇帝家做衣服的部門,傳承着當時最先進的織造技術。曹家祖上三代曾經擔任此職。如曹雪芹這般聰慧,自然是通過耳濡目染,家族傳承將“織造”這一技藝捻熟於心。後來,皇帝抄沒了他的家族,打碎了他的鐵飯碗。他本人卻不情願將這一技藝埋沒,將之寫於《紅樓夢》流傳了下來。

  在《紅樓夢》裏,他對人物的衣着打扮極其描寫,精確到每一件衣服的色彩,質地,紋樣,甚至工藝……

  他寫賈寶玉的穿着是這樣的:“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着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滌,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着青緞粉底小朝靴。”

  他寫王熙鳳的衣飾是這樣的:“穿着縷金百蝶穿花大紅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縐裙。”

  這些衣服,如果不是曹公寫出來,我們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出來的。

  但這還不是他所瞭解的織造技藝的精華之處。他還通過一個叫晴雯丫鬟,將高端織造之法寫的更加具體。

  在古代的紡織技藝中,有一種以黃金製成片金線、捻金線,以孔雀等珍禽的羽毛捻線,再與各色彩絲,織出錦緞羅紗的高等級技藝。《紅樓夢》裏有一個這樣的情節,描寫了用這種技藝織成的一件雀金裘被燒燬的情節。

  那個時代,這種衣服“織補匠,能幹裁縫,繡匠女工”根本不認識,修補相當不易。唯有晴雯,不但瞭解衣服的前世今生,還有辦法修補的接近原件。她將雀金裘的裏子拆開,用茶杯口大小的竹弓釘繃在背面,破口四邊用金刀刮的散鬆,然後用孔雀金線分出經緯,亦如界線之法,界出地子來,依本紋來回織補,將衣服修補的完好如初。

  工藝的繁瑣程度,我們不但聞所未聞,連看文字都覺得雲裏霧裏。

  簡直無法想象曹公是如何將這一技藝學到手的。

  02

  藝術家:待到秋風悲畫屏,芳園一夢終成空

  除了織造技藝,曹雪芹的其他技藝也決不是隻懂皮毛。據說他曾經寫過一部叫《廢藝齋集稿》的書,專門就園林藝術、金石、陳列,烹飪等編著成冊。雖然這一書籍的原件至今未曾找到,但《紅樓夢》卻同樣將這些技藝記錄了下來。並通過大家耳熟能詳的大觀園盡數呈現。

  在《紅樓夢》裏描寫了一個名叫山子野的門客,爲省親的元妃建造園林的事件。

  歷史上的曹家曾經四次接駕,更有兩位女子進宮爲妃。建造園林,爲之服務,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但他人忙着建造,曹雪芹卻將園林藝術鏈接的種種技藝精髓偷藝成功,並把它複製在了大觀園中。

  美學大師宗白華曾將園林藝術的精髓歸納爲“在有限的空間裏面,把自然美,建築美和人文美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無限的意境”。

  大觀園什麼樣呢?

  文中進行了三次集中描寫,將這種有限空間的意境寫的精確細緻。

  一次是賈寶玉被他爸爸拷問,題寫大觀園諸景的匾額;一次是賈元春省親;還有一次是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被賈母帶着遊玩。

  他寫大觀園的外圍是這樣的:“正門五間, 上面桶瓦泥鰍脊,那門欄窗櫊,皆是細雕新鮮花樣,並無朱粉塗飾,一色水磨羣牆,下面白石臺磯,鑿成西番草花樣。左右一望,皆雪白粉牆,下面虎皮石,隨勢砌去 ,果然不落富麗俗套。”

  他寫大觀園的整體構架是這樣的:“一帶清流蜿蜒”,然後“堆山鑿池,起樓豎閣,種竹栽花,一應點景”。

  然後又在文中多處,將其中各景點的細節構造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他寫林黛玉住的“瀟湘館”是這樣的:“曲折遊廊,階下石子漫成甬路”,“一帶粉垣”,“數楹修舍”,“千百竽翠竹遮映”其中,極爲精巧。

  以至於後來劉姥姥遊玩大觀園以後感嘆道:“如同進入了畫裏”。

  這番感嘆,讓賈母動了惻隱之心,便讓善畫的惜春將大觀園畫下來送給劉姥姥。

  大觀園的畫早已經失落,現有貴州博物館保存的《種芹人曹霑畫冊》傳世,成爲了曹雪芹藝術精髓的明證。

  由此處我們回溯到曹雪芹的曾經,大觀園的園林,大觀園的畫卷,那種境界的深遠與層次也就立體了起來。

  03

  酒中詩歌狂人:獨上青天攬明月,唯有飲者留其名

  看家本領是織造,精通園藝,也會畫畫,但真正讓曹雪芹釋放性情的卻是喝酒和寫詩。

  酒促成了曹雪芹一拍即合的友情,也將他豪放不拘,大有詩仙李白的遺風記錄了下來。

  據說當年他家道中落,沒有了生活來源,“舉家食粥,酒常賒”。他先是就職宗學,後靠賣字畫爲生,錢財溫飽之餘,便悉數付作酒資。在他的世界裏,沒錢不要緊,精神世界的支撐是一定不能倒得。

  《四鬆堂集》記錄了曹雪芹和好友敦誠的一次槐園偶遇。說曹雪芹“酒渴如狂”,酒癮上來了,但二人卻沒帶錢。

  怎麼辦呢?

  敦誠就出了個主意,把佩刀當了,先把酒喝了,以後再來贖,並且作了一首詩《佩刀質酒歌》來記錄這一事件。

  好朋友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那就是兩肋插刀,錢財,身份地位,都是浮雲,毫不計較。

  曹雪芹非常高興,也作了一首長詩來感謝好友。真正應了那句“酒腸寬似海,詩膽大如天。”

  我們可以先想象的到,像這樣喝酒或聚會作詩,次數可能非常多,遺憾的是,曹雪芹的詩句卻僅有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流傳了下來。

  敦誠稱這兩句詩“新奇可誦”。

  紅學大家蔡義江老師根據這兩句詩,稱讚曹雪芹有李白的豪放,也有杜甫的憂國憂民。可見曹雪芹的詩才和造詣。

  據說他之所以要寫《紅樓夢》,傳詩就是其中的目的之一。

  在這本書裏他寫了很多詩文,不但爲每一個人物量身定製了屬於他們的詩讖、詩句、詩謎,也爲每一個場景設計了屬於它們的詩詞,更將自己內心的感悟用禪悟的方式記錄了下來。一句“滿紙荒唐言”,看哭了無數人。

  04

  手工達人:人間巧藝奪天工,更有慈悲千古承

  這樣的一個曹雪芹,他的內心寫滿了豐富,人生的格調必然更加高級。

  十幾年的繁華生活和幾十年的落魄形成鮮明對比。生活的巨大反差,讓他的靈魂滌洗的透徹且寫滿了無盡悲憫。這種透徹的悲憫,他用兩種別樣的形式表達了出來。

  一種,是在《紅樓夢》裏爲販夫走卒的人生記錄一個樣板。

  一種,是在現實中教給他們一種技藝,讓他們足以賺到餬口的錢,得以生存。

  據說《廢異齋集稿》大部分散失,唯有一冊《南鷂北鳶考工記》曾經有抄本傳世。這本書裏講的糊風箏的技藝,傳說是曹雪芹專門爲殘疾人量身定製的。

  他認爲“世上萬物自殊異,全在神存動態間”,據此創造了一種新型的風箏“扎燕”。

  據“扎燕”的傳承人 孔祥澤、李濱聲兩位老人介紹,“扎燕”把南北方的風箏結合了起來,取兩者之長創制而成。上半部的兩個“膀子”、“門子”是北方“拍子”風箏的造型,代表“北鳶”。下半部的“腿子”類似現在的“三角翼風箏”,有上條,下面沒有條,這是南方“軟翅風箏”的製作特色,代表“南鷂”。

  這樣“上北下南”,所以把“扎燕”叫做“南鷂北鳶”。

  “扎燕”,輕,薄,適合北方的天氣,且喻義人生如同燕子一般堅強勇敢,可以說真是做到了實用和境界的完美統一。

  亞里士多德曾將人生的最終的價值,定義在覺醒和思考的能力。

  曹雪芹卻是在實現這種價值之外,附帶了人的生存,已是佛者的慈悲之境。完全是法、理、情三者統一的大智慧開悟。

  05

  黑格爾說: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是興趣廣泛的多面手。

  曹雪芹可以說名副其實。

  二百多年前的壬午除夕,在痛失愛子之後,曹雪芹溘然長逝,他的內心的豐富也隨之煙消雲散。

  生於繁華,終於淪落,他曾有過鮮花之錦盛,亦淡看枯木之委頓。但歲月走遠,他卻從未謝幕。

  一部《紅樓夢》,依舊有聲有色地演出着跨越時空的壯麗。那裏是多層次人生意趣的合集:比方說人要爲自由而活、螻蟻偷生且有尊嚴、智慧終不敵命運挫敗,等等。

  曹雪芹用批閱十載的心酸,闡明瞭精神纔是一個人的支點。而人生便是讓自己的精神發育全部,投入的愛,投入的活了,投入的擁有和失去。

  至於結局即使,終無所獲,我投入便已是全部價值。

  往

  期

  精

  彩

  -版權聲明-

  作者:桃花月球,粉絲原創投稿。本文首發於紅樓夢賞析(ID:hlm364),一入紅樓,終生難醒。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夕瑤:13824393166)。

  紅樓夢賞析

  一入紅樓,終生難醒

  與君相逢,平生之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