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北爺」,轉載請聯繫作者

欣賞藝術時,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感受纔是最重要的,藝術最偉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夠具體,它有非常多的可能性。

如何欣賞藝術?在很多人眼裡,藝術是高冷、難以接近的,欣賞藝術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比如古典音樂,給人的感覺就是枯燥無味,聽音樂會甚至都會睡著;看到印象派的繪畫,那種抽象的畫面更是無法理解...

其實,這些都不是問題。當藝術逐漸從小眾變得大眾起來的時候,關於如何欣賞藝術的話題纔是值得關注的。

貢布里希有個著名的觀點: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

很明顯,藝術只是藝術家眼中的世界。每件藝術品也都是藝術家表達情感的體現物。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讀懂」藝術品略顯浮誇,更多的應該是體驗這些藝術品能傳達給我們什麼感受。

藝術作品本身就是某種語言,好的藝術作品會說話。

無論是沉浸在古典音樂裏,還是站在西方繪畫面前,我們都在和藝術交流,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交流。

很多人覺得欣賞藝術就得需要閱讀大量的藝術參考書,從書中才能更好地學到那些藝術品的精華。其實這樣的做法類似緣木求魚,並不會有多大的效果。如果通過閱讀藝術參考書和觀看藝術類的電影,再結合具體的藝術品去欣賞藝術,這樣會比只看參考書更有效。具體哪些參考書值得我們去看呢,首推《藝術博物館》、《藝術的故事》等。

欣賞藝術,核心是欣賞藝術品,感受藝術家從作品裡傳達出來的情感,而不是那些講藝術的書。關於藝術的書,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照,具體的感受還得因人而異。

比如書中的《蒙娜麗莎》,作者會誇它生動、神祕、技法精湛。但無論生動還是神祕,都是作者的感受,並不屬於你。藝術家在創作時想表達的是一種抽象感情,不能用文字表達出來的,需要你自己體會。

因為每個人的差異,經歷與環境的不同,藝術家本身已無法還原。如梵高、貝多芬,如達芬奇、巴赫...我們其實並不能很好地看懂這些藝術家眼中的世界。但毫無疑問,大師之所以偉大,即是他們總能用精妙的創作來解讀人類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就是人類的共鳴點,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以後。

那麼,藝術到底怎樣欣賞呢?引用嚴伯鈞老師的話:Go back to the originals,也就是回歸作品本身。這裡主要有三個簡單的步驟:

1.觸及背景:搞清藝術家的生平、社會背景、科技水平以及政治環境等客觀事實,在瞭解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再去欣賞藝術作品,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洞察。多讀一些藝術家的書籍,對瞭解藝術家的背景很有幫助。

2.回歸作品:直接聆聽和欣賞藝術作品。想了解古典音樂、美術,最好的辦法是回到作品本身,脫離藝術作品本身的美術和音樂是紙上談兵。每天在音樂愛啪啪上聽幾首古典音樂,在網上看幾幅大師的繪畫作品,久而久之,我們可能就會有種「原來這幅作品是這個意思啊」的感覺。

3.親身體驗:多去藝術館和音樂會感受,將這份感受結合藝術家創作的背景,這樣對我們的藝術欣賞水平將會有很大的提升。每月一場音樂會、一場藝術展覽是我的最低要求。去現場,感受藝術的魅力!

如果我們在博物館中,面對梵高的《星空》而哭泣,面對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而悲憤;如果我們在音樂會中,聽到莫扎特的《小夜曲》而快樂,聽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而激動...也許這時候我們就懂了如何欣賞藝術。

在我的另外一個公眾號「狗藝術」裏,我會將從古希臘神話時期到現代主義時期將近三千年的藝術史,從獨特的角度、用幽默的風格,將這些有趣的瞬間分享出來,不僅能讓你會心一笑,也許會有助於你欣賞藝術。

最近,也在微信讀書上看了幾本不錯的書,推薦給大家:《帶珍珠耳環的少女》《世界美術名作20講》《詹森藝術史》《加德納藝術通史》《雕刻時光》《無限的清單》《醜的歷史》以及《藝術的力量》《美的歷史》《美的沉思》《認識藝術》(全綵插圖第8版)《藝術通史》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