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的“中國悲”不是中國杯所致!

第三屆中國盃賽昨天(25日)已經在廣西南寧落幕。中國男足國家隊很不幸,連續第二屆在這一賽事中墊底。不僅如此,國足還在這一賽事中創下了一系列新的尷尬紀錄,難怪外界會將“中國杯”這一賽事戲言爲“中國悲”。但是,不得不說的,“中國杯”演變成“中國悲”並非賽事主辦者的本意,國足表現令人失望,決不能將“板子”打在賽事本身以及賽事的組織者身上,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1

、賽事組織沒問題

國足的“中國悲”不是中國杯所致!

自2017年中國盃賽創辦以來,中國隊在這項賽事中的成績一年不如一年。第一年,國足還至少還獲得了第三名,在0比2輸給冰島隊之後,儘管只是在第三四名的決賽中90分鐘內1比1戰平,但互射點球5比4取勝了克羅地亞隊。去年,國足首戰0比6慘敗於威爾士隊腳下,第三四名決賽則以1比4負於捷克隊,排名墊底。唯一令人安慰的是,範曉東打入了一粒進球。而至今年,球隊連續以0比1輸給泰國隊和烏茲別克隊,連一個進球都沒有。在總共6場比賽中,國足一勝難求,1平5負。也正因爲此,中國杯變成了“中國悲”,甚至有不少人產生了如此疑問:花那麼多錢辦這樣一個賽事,還有意義嗎?

確切地說,“中國悲”一說很容易產生歧義,“國足悲”或許更確切!因爲中國隊在這項賽事中表現不佳、成績難以令人滿意,直接就對賽事本身產生懷疑,這其中的邏輯關係恐怕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這就好比這些年來,中國球迷總是渴望着國足能夠進軍世界盃,但因爲國足屢戰屢敗,於是就是“世界盃”產生懷疑、甚至認爲世界盃有問題,恐怕是一個道理。現在球迷和國人的普遍心態恰恰是:越是進不了世界盃、越想進世界盃,哪怕讓世界盃擴軍也可以接受!那麼,緣何中國隊在中國盃賽上連續三屆一場不勝之後,就要對賽事本身產生質疑?

國足的“中國悲”不是中國杯所致!

就一項賽事而言,評價賽事好壞的標準,恐怕並不取決於東道主球隊的成績,而更多地應該是從賽事的組織、賽事的安排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判。就中國盃賽本身而言,從當初的第一屆安排的年初1月份進行引發批評,到從上一屆開始安排在國際足聯指定的國家隊比賽周進行,這本身就是組織者在不斷完善賽事組織工作的具體顯現。而且,就創辦這項賽事的本意而言,由於中國足球水平落後,與強手過招的機會不多,最初將邀請對手定位爲國際足聯排名前20位的球隊,讓國足能夠有與強手交流、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爲球迷在家門口近距離親眼目睹世界級球星的現場演出,滿足球迷們的需求。這樣的出發點也是無可爭議的。

但因爲國足的水平和表現着實令人難以恭維,本屆賽事又下調標準、邀請了兩支亞洲球隊,以便讓國足能夠更多與亞洲球隊交鋒,熟悉身邊的對手,爲未來衝擊世界盃預選賽進行練兵。所有這些,都可以說是賽事組織者在不管完善自身賽事組織工作所做出的實實在在的努力與工作。

站在賽事組織者的角度,當然希望東道主球隊能夠有好的表現。但是,東道主球隊有好的表現,也僅僅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並不能因爲東道主球隊的成績不好,以此來全盤否定賽事、否定賽事的組織工作。這其中的邏輯關係必須要分清楚。

2

、個人技術能力待提升

國足的“中國悲”不是中國杯所致!

退後一步,即便是中國盃賽不辦,國足依然需要參加各種熱身賽。那麼,不參加中國盃賽,就意味着或者就可以保證國足不輸球?國足就肯定可以贏球?恐怕沒有人敢做出這樣的擔保。所以,“中國悲”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國足悲”完全與“中國杯”無關。

這些年來,國足在國內參加的各種熱身賽、邀請賽並不算少,可是,成績不同樣令人不敢恭維?譬如,這些年來冠之以“中國之隊”四國賽名義的各種賽事每年都會有三四場,可是,不管是國家隊還是國奧隊抑或是國青隊、國少隊,這些年來印象之中就很少有過奪冠的紀錄。而且,因爲害怕輸球、擔心輸球,如今邀請的對手實力是越來越弱,就是希望中國隊在家門口少輸球,可該輸的不照樣還輸?所以,球隊的水平與成績,完全無關乎於賽事本身

國足的“中國悲”不是中國杯所致!

從另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說,作爲中國足球發展的幾大要素之中,除了國字號球隊的成績之外,也需要有傳統或者是經典的賽事,作爲足球運動全面普及與發展的標識。就像中國足球以往曾有過“長城盃賽”這樣傳統的賽事,但如今卻早就停辦了。而像泰國有泰王盃賽、馬來西亞有默迪卡盃賽、新加坡有魚尾獅盃賽等這樣有歷史、有傳統的賽事,至於像歐美各國的傳統賽事、經典賽事,恐怕就更無需多言了。但如今的中國足球,又有什麼樣拿得出手的傳統賽事、經典賽事?

因此,從賽事的角度來說,中國盃賽不能因爲國足的成績不理想、表現令人失望而因噎廢食。相反,從歷史的角度、發展的角度,中國盃賽應該繼續辦下去,應該朝着辦成一項“有歷史、有傳統”的經典賽事的方向繼續下去。當然,這就需要看主辦方的態度與意見了,因爲至少在眼下,“中國盃賽”在很多人看來屬於“喫力不討好”的一項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