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6000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分爲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爲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核心素養的提出意味着我國正在逐漸確立一條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爲本的教育改革之路。

培養核心素養最主要的難點是學校教育很難全面均衡地實施六大素養的培養。每所學校的實際狀況不同,比如學校設施、師資力量、生源狀況、辦學保障等,在辦學的追求上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學校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的側重點肯定也不同。對於學校來說,通過校本化的研究,有所選擇和側重地實施核心素養的培養,基本可以解決這一難點。對學校而言,“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來源,也是確保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基因。核心素養的提出勢必會讓學校的教育更加註重學生理想信念、社會責任心、國家認同感的培養;學校的課程更加註重增加課程的適應性、貼近學生的生活;學校的課堂教學更加關注課程建設綜合化、主體化發展趨勢;學校的各類實踐活動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可以說,核心素養培養的校本化就是新一輪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與校本課程系列化,這體現出國家課程的統一要求在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實施差異。

北京市石景山區實驗中學分校前身是一所打工子弟學校。2014年,按照石景山區教委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的整體部署,學校由北京市石景山區實驗中學委託管理,兩校實行“一人執兩校,一體化管理”。分校從校情出發,以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爲育人導向,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經過幾年的治理實踐,打造學生喜愛、家長信任和社會認可的優質學校。

以核心素養培養爲學校育人導向,重構學校育人理念體系

“讓核心素養落地的本質是新時期育人目標的完善與重構,其價值取向是迴歸人本性育人目標。核心素養的人本性育人目標,需要在學校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楊志成表示,核心素養校本化是核心素養體系落地實踐的必由之路。

課程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載體,是將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的重要支撐。學校轉型之初,適逢《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發佈,按照“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的要求,學校教育要更加註重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這與學校秉承的“爲學生選擇未來奠基”的辦學理念不謀而合。學校以核心素養培養爲出發點,圍繞培養“陽光健康、學有專長、懂得尊重、學會選擇、大氣擔當的優秀學生羣體”的育人目標,藉助綠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積極心理學等理論工具,構建了以“生涯發展”爲核心思想的“實分精彩”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圖譜

在該課程體系中,學校以學生的成長規律爲思考點,將核心素養細分爲十個要點:崇尚運動、健全人格、樂學善學、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語言表達、個性特長、人文底蘊、人生規劃、社會責任。時刻關注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和可持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一百分是完美的代名詞,一百分由十個十分組成,基於“十分”與“實分”(學校簡稱)的諧音,學校以“實分”學子必備的十個素養爲要素,構建了“實分精彩”的課程體系和學生評價體系。該課程體系以學校育人目標爲構建依據,以百分制作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通過整合實施三級課程,踐行學校的辦學理念。這一體系是《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和學校已有育人目標體系的重新梳理和細化,是學校根據核心素養要求而進行的學校課程理念體系的重構,也是對培養“會選擇未來”的人的核心素養的校本表達。

進入21世紀以來,爲提升人才素養以全面適應未來社會競爭,世界各國都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爲重要培養內容。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同類型的學校圍繞核心素養進行富有自身特點的實踐,成爲每一所學校辦出特色的必由之路。學校在建構現有課程體系時,一方面考慮到學校現有就讀學生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從長遠上對要辦一所什麼樣的學校進行了重新定位,包括對未來幾年學生結構變化的預測。那麼,核心素養是如何在課程體系中落地生根的呢?可以從以下幾個素養的落實中窺見一斑。

如何在課程中突出培養學生“會選擇”的素養?會選擇是一種能力,而能通過分析對指向目標進行選擇與決策則是一種素質。學生在七年級時通過理想教育與興趣課程的選擇重新評價自己,形成主動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願望,初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習慣;八年級時,通過團隊活動和志願活動的選擇加強自身的國民意識,進一步對自身的政治理想進行選擇和規劃,繼續通過校隊和興趣課程對自身發展規劃進行調整,並逐步形成特長意識,形成一個陽光健康、大氣擔當的優秀學生;九年級時,結合新中考形式,通過生涯教育和進一步的國家課程學會統籌規劃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習慣,併爲了今後的目標將之貫徹到底。在這三年中,學生從獲得大量可以選擇的機會,到學會珍惜有限的資源去進行選擇,再到產生“能力越強,機會越多,選擇越廣”的意識,最終形成爲了美好人生而不斷昇華自我的終身發展的本領。把課程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生在選擇中體味生活、規劃人生,實現了特色課程學科化,特色課程興趣化。

如何在課程中突出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素養?學校始終要求教師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並堅持嚴格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從而建立起語言的規範意識。除了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要求以外,學校還通過國旗下講話、課程展示、主持人培養、實踐活動彙報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效果非常顯著。例如,通過一學期魔術課的培養,平時很少說話的小B同學敢於在舞臺上爲大家表演魔術,如今已經成爲班級中的當家主持人,還多次在實踐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對自己產生了嶄新的認識,這種認識也帶動了自己和班級各個方面的共同進步。

如何在課程中突出培養學生“崇尚運動”的素養?學校從多個角度建設課程,在保證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和陽光體育一小時的基礎上,還先後開設了智能足球、射擊、橄欖球、網球、乒乓球、籃球等多門選修課程。除了關心學生的身體素質外,學校還通過各種活動將積極健康的體育精神和運動習慣傳授給學生,並且堅持將體育教學工作與其他學科整合爲綜合活動或主題活動,使體育活動成爲一個載體而不僅僅是目的。例如,學校連續組織了三年趣味運動會,學生們在活動中感受競爭與合作,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將多個學科整合在一起,以“一帶一路共騰飛”爲主題舉辦主題運動會,本屆運動會的主題與“一帶一路”戰略相結合,與歷史文化背景及參與沿線國家特色相結合,力求學生在培養熱愛運動情感的同時,拓寬視野,關心時事,學生們在鍛鍊的同時也感受到各國文化的差異和作爲中國人獨特的自豪感與使命感。

“一帶一路”共騰飛主題運動會

以核心素養培養爲教學價值取向,開展多學科融合的教學實驗

我國核心素養導向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可以概括爲四句話:核心素養是育人目標,真實情境是活動載體,領域知識是必要基礎,學習方式變革是實現途徑。四個方面相互依存,彼此關聯,構成一個有機的理論框架。學校要設計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案例,需要深入理解核心素養、真實情境和課程內容之間的關係,明確素養導向教學案例的關鍵要素,關注學習方式變革,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核心素養是個體在與各種真實情境持續的社會性互動中,不斷解決問題和創生意義的過程中形成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需要讓他們置身於各種複雜多樣的真實情境,在有意義的任務和活動中不斷實踐、反思、討論和質疑,學會整合、應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分析、解決各種複雜和陌生問題。這就需要揚棄知識取向、教師講授、操練爲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而追求素養本位的、學生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在學校課程實踐中,我們立足核心素養培養,嘗試以“多學科融合項目”爲引領,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學科融合是指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的活動。學科融合既是學科發展的趨勢,也是產生創新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從教育的目的和價值訴求來看,學科融合旨在通過多門學科資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問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並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共全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多學科融合教學是目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我們一方面加強文理科知識的融合,堅持感性與理性、人文與科學並重;另一方面堅持創新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

例如,學校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八雅”爲主題,進行多學科融合教學嘗試。所謂“人生八雅”是詩人趙同堂寫的關於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的八首七律詩。作者將“琴韻悠揚”“棋定天下”“書破萬卷”“畫筆傳神”“詩禮傳家”“酒逢知己”“花團錦簇”“茶韻飄香”藏頭於詩,語言俊朗,詩畫結合,刻畫生動,描摹細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人生八雅”是心靈對恬靜最美好的嚮往。學校將這一主題按照參與學科數量劃分爲三個層次,一是一個學科爲主的主題式學科實踐課,如語文學科實踐課“古詩意境”和化學學科實踐課“釀酒”,這些課程分別以語文和化學課堂形式呈現,在課中融合語文、化學、物理、生物等學科知識;二是兩個學科融合的主題式學科實踐課,如語文和美術學科整合的實踐“詩中畫”和“畫中詩”,由語文和美術老師兩位老師共同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三是多個學科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如酒文化、海洋館巡禮,此類課程是學生社會實踐後的行後彙報課,涉及到語文、數學、生物、歷史、地理等多學科背景知識,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

以課題引領的形式指導多學科融合課程實踐。學校生物老師W以課題“新中考背景下通過主題實踐活動開展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研究”,帶領小團隊進行課程創新的嘗試。具體做法是:根據各年級主題選取可以進行融合的學科,完成實踐課程的教學設計,七年級以“植物”爲主題,融合的學科有生物、語文、英語、信息、化學;八年級以“健康生活”爲主題,融合的學科有生物、語文、英語、物理、化學;九年級以“生物的多樣性”爲主題,融合的學科有生物、語文、英語。選好學科後,通過研討、調查、訪談收集學生對本主題較爲感興趣的問題,參考學科課標,確定教學目標,完成各主題實踐課程的教學設計。然後根據各主題的特點,制定成果展示方案,主要可以採取教師展示課、學生作品展示、學生研究彙報、學生小講堂等形式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通過測試診斷學生學習的情況,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女足決賽

以核心素養培養爲課程開發指向,開展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旨在讓學生聯繫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是一個有效的載體,滿足了課程要求,又能夠在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包含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內容。在北京市教委“四個一”活動的要求下,學校將綜合實踐課程分爲行前課程、行中課程和行後課程三個部分。行前課程爲行中課程和行後課程的完成奠定基礎。按照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應着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行前課程恰恰是很多綜合實踐課程忽略的。

行中課程一般採取任務驅動式的課程形式,以任務爲線索,也可以設計過程性評價課程,保證學生逐步深入地實踐學習。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以社會大課堂資源資源爲基礎,注重學生主體和學習體驗,通過各種工具和要素驅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內動力。

行中課程結束之後,需要通過產出作品讓學生體會到綜合實踐課程的價值所在。行後課程是行中實施課程的延伸和深入,可以設計成辯論課程、演示課程、實驗課程等。課程形式不一,但需要讓學生感覺到實踐學習不止於此。

行前課:飄揚吧!五星紅旗——天安門升國旗行前課

本課以北京市教委關於“四個一”活動要求爲指導,以愛國主義教育爲核心,通過了解國旗的組成、歷史背景和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參與天安門升旗儀式的主動性,加深國家意識,豐富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課程目標爲了解國旗、國歌的誕生和設計理念,以及國旗承載的厚重歷史;瞭解天安門觀升旗的特殊意義,明確天安門觀升旗的禮儀,通過參加升旗儀式,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核心素養。

課程實施過程中,分爲五個環節:

第一部分“說國旗”,瞭解五星紅旗的誕生,選五星紅旗作國旗的意義和背景;

第二部分“制國旗”,讓學生根據國旗的尺寸和比例,現場動手製作一面小的國旗;

第三部分“億國旗”,老師引導學生關注關於國旗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加深學生對國旗的情感理解;

第四部分“敬國旗”,通過對天安門升旗儀式與其他地方的升旗儀式的異同比較,讓學生深刻理解國旗象徵着的國家尊嚴,產生對國旗的崇敬之感;

第五部分“升國旗”,現場模擬升國旗儀式,讓學生在儀式中感受國旗的象徵意義,加深國家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素養。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個心理要素構成,德育就是培養學生的知、情、意、行的過程。知是情的基礎,情又影響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現,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目的。因此,我們實施德育課程要知行統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知是基礎,情是動力,行是關鍵。本課按照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通過以上五個環節,讓學生在“知—情—意—行”的心理過程活動中,深入領會國旗的內涵,全面提升學生愛國的核心素養達,進而成本課的教育目的。

行後課:首都是我家 博覽知天下——走進首博行後課

新課程改革關於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指出:學生學習的過程不能僅僅依賴於課堂和書本,應該讓學生走進社會和生活,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本課以探訪首都博物館爲課程載體,學生通過參觀學習,自主進行校內總結、展示、提升,瞭解京劇起源、流派,熟悉臉譜顏色代表的不同含義;通過蒐集故宮養心殿的資料,用校園劇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初步探究美食文化中“滿漢全席”的規模及意義;通過實地考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精深博大,逐步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和國家認同,增強對中華文明的熱愛之情。

行中課中,學校八年級師生探訪了首都博物館,同學們帶着任務單,在現場認真聽取講解員的講解,收集有關的素材和文字,拍攝相關圖片,邊參觀邊完成任務單。

行後課是活動展示部分,四個班級的學生分別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主題,在老師們的協助下進行深入探究,在兩週後的綜合實踐彙報課上展示研究成果。經過研討,學生們最後確定呈現的形式是“戲劇+穿越”,以一個學生的夢爲線索,串聯四部分內容,最後回到現實社會並暢想未來。

第一部分以校園劇的形式進行京劇文化展示,學生展示《說唱臉譜》和《鍘美案》片段;第二部分介紹“滿漢全席”,學生用三句半的形式介紹了“滿漢全席”的特點;第三部分講解故宮養心殿裏發生的關於“甲午海戰”的歷史;第四部分由學生現場書寫楹聯和展示對聯及其文化價值。

學生在歷時近一個月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不僅僅收穫了有關京劇文化、滿漢全席、養心殿和對聯的知識,還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閱讀了大量文字,查詢了大量的資料,提取、整合、理解、思辯、闡釋,充分鍛鍊和培養了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

對於學生而言,素養得到全面提升:一是閱讀量的大幅提升和創作水平的提高,平均每名學生閱讀量在兩萬字以上;二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歷練,很多不擅於在舞臺上表現自己的學生,在老師們的幫助下,表演越來越流暢,同伴之間配合越來越默契;三是小組成員通力合作,團隊凝聚力得到增強,學生在合作中感受到了人與人的真情,在團隊中懂得了奉獻。

對於學校而言,我們開發出學習的新途徑,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對社會大課堂活動課程的研發體會更加深刻:要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讓學生有準備地走進社會大課堂;要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的慾望,讓學生有興趣地走進社會大課堂;要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有疑問地走進大課堂;要能夠教會學生方法,讓學生有計劃地走進社會大課堂;要能夠傳授學生禮儀,讓學生有素質地走進社會大課堂。

人生規劃——職業體驗,走進北京市公安局石景山分局

相對於其他課程而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獨特的教學優勢和教學模式,能夠全面、便捷、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實踐素養的培養,有助於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是落實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培養的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

文章來源 | 《中國教師》2019年2期

圖片來源 | 北京市石景山區實驗中學分校

責任編輯 | 范姜頤

編輯:《中國教師》編輯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