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註明上海市教委政務微信"上海教育"

  爲了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接國家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要求,近日,上海市教委印發了《上海深化產教融合推進一流專科高等職業教育建設試點方案》,就本市統籌發展一流專科高等職業教育,打造一批一流高等職業院校和專業制訂了一系列試點方案。

  總體要求

  1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按照關於“在落實國家賦予的戰略任務中構築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動對接“五個中心”“四大品牌”需求,堅持立德樹人爲根本,建設一流爲目標,專業建設爲基礎,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重塑上海技術技能人才戰略新優勢,爲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堅實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2

  基本原則

  堅持“一流”定位。引導一批高職院校和骨幹專業瞄準國內領先、國際一流,匯聚優質資源,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一流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要有一流專業(羣)支撐。

  堅持服務需求。聚焦“五個中心”建設、打響“四大品牌”,引導高等職業院校主動面向產業經濟發展重點領域,找準主攻方向,聚焦重點發力,創新建設理念、拓寬發展路徑、做實改革舉措,爲培養新時代的“上海工匠”作出更大貢獻。

  堅持產教融合。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高等職業院校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提高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匹配度,將產教融合作爲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點和突破口,形成高等職業教育與本市重點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格局。

  堅持績效導向。突出目標導向,對建設項目實施全程跟蹤,強化事前績效設定、事中績效監控、事後績效評價,形成動態調整、滾動支持的建設機制,促進學校和專業對標最好、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文化創新、國際影響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明顯提升。

  3

  建設目標

  主動服務“五個中心”“四大品牌”發展需求,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大力發展一流專科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圍繞工匠人才培養、品牌專業創建、雙師隊伍建設、協同基地打造、培養機制完善、院校治理創新、社會服務提升等方面夯實基礎、培育優勢,支持推動一批高等職業院校、專業進入國際一流、國內領先行列,打造2-4所國內同類最好的高職院校建設10-15個左右在國內具有引領作用的標杆專業,帶動上海高職整體建設和發展,實現服務上海所需、產教深度融合、國內樹立標杆、國際具有影響的發展目標,爲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重點任務

  培養一流的“上海工匠”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持黨對高職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爲根本任務,堅持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建立健全“三圈三全十育人”的思政工作機制。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三進”工作。深入推進以思政課爲核心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建好“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結合高職教育特點和育人規律,配齊配強思政課教師隊伍、輔導員隊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2.培育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要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成爲辦學的鮮明特徵。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努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育人環境,爲上海工匠培養奠定職業教育文化基礎。

  3.培養傑出技術技能人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國際交往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雙證融通”改革試點,提升學生職業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瞄準本市重點發展產業人才需求,通過與國內外高水平職業院校、國際大型企業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計劃,培養國際化、高水平、創新型、複合型人才。全方位推動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育科研、教學評價、教學資源開發利用創新,實施啓發式、參與式、探究式等教學改革,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切實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着力培養一批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專業技術技能過硬、對企業貢獻突出,並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傑出技術技能人才。

  創建一流的品牌專業

  4.優化佈局結構。堅持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基於大數據創建科學可行的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引導學校聚焦本市重點發展的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學前教育、養老服務等產業領域,設置與需求相匹配的新專業。同時推動高校主動淘汰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培養質量不佳的專業。

  5.建設一流專業。對接國際先進標準,引領國內同類專業標準建設,率先開展並通過國內外相關專業認證,輻射帶動專業羣協同發展。專業負責人和骨幹教師能主持或參與行業主要技術標準制定。依託專業優勢,學校成爲行業主要和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

  6.重構課程體系。對接現代技術發展趨勢和崗位能力要求,構建契合產業需求的職業能力框架,將行業最新的技術技能標準轉化爲專業課程標準,打造一批具有高階性、應用性、創新性的高職“金課”,其中部分課程衝擊成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拓展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健全教材專業審覈機制,形成課程比例結構合理、質量優良、形式豐富的課程教材體系。

  建設一流的雙師隊伍

  7.加強教師政治引領。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標準,深入開展教師理想信念學習教育,堅定“四個自信”,在人才引進、人才選聘、課題申報、職稱評審等過程中,加強對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等方面的考覈,引導教師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

  8.促進教師提升發展。深化教師培訓工作,完善新進教師規範化培訓和專業主任輪訓制度,依託高職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行業企業,開展“市校系”三級專業教師培訓,提升專任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遵循教師成長髮展規律,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爲重點,優化中青年教師成長髮展、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能在行業發揮引領作用的專業帶頭人,服務國家和上海重大戰略,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9.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提升專任教師實踐能力,依託本市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行業企業,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全面落實教師每5年必須在企業實踐1年以上制度。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於“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相關要求,將教師是否取得與本專業相關的高水平職業資格證書作爲教師聘任的重要依據,提高雙師型專任教師比例。針對行業高技能人才的特點,結合學校實際,制定行業技能大師進入高職院校的入職任教標準,大力拓寬從行業聘任高技能人才的渠道。打造一支擁有國家名師、行業名匠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團隊。

  打造一流的協同基地

  10.建設應用技術研發中心。面向戰略新興產業和重點發展領域,整合校企各方優勢資源,打造高水平的應用技術研發團隊,成立應用技術研發中心,開展產品研發、技術攻關和應用推廣,切實解決企業生產面臨的技術問題,成爲相關行業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的重要策源地,提高學校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率。

  11.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探索“校校協同”,組建跨院系、跨專業合作團隊,共同開展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建設。推進“引企入教”,鼓勵企業聯合高等職業院校設立產業學院、大師工作室,加強成果孕育與轉換。與行業企業共建先進的生產性實訓基地,開展訂單培養和現代學徒制試點,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

  12.打造品牌職業教育集團。提升職教集團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加強各成員單位在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技能鑑定、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合作,延伸產業、師資、信息、就業等合作鏈條,促進職教集團各成員單位的共同發展。依託職教集團平臺,助推學校在國家行指委等各類行業組織裏發揮重要作用。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在相關國際職教組織內具有一定影響力。

  完善一流的培養機制

  13.完善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發揮高職承上啓下的作用,優化中高貫通、高本貫通培養模式,探索高等職業教育專科、本科與專業碩士各學段銜接的培養模式,構建“中職-專科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相銜接的培養體系。支持一流高職院校積極探索開展五年一貫制職業院校試點改革,支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14.開展高水平技能競賽。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積極參與世界技能大賽、全國技能大賽等技能競賽活動,將競賽標準融入教學之中,不斷提高獲獎層次和數量,力爭實現上海高職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金牌零的突破。推動高校成爲國家或市級世界技能大賽選手培訓基地,全力辦好2021年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

  創新一流的院校治理

  15.提升院校治理水平。完善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形成以大學章程爲統領、規範行使辦學自主權的現代學校制度。加強學校校企合作理事會、學術委員會、專業指導委員會建設,充分發揮理事會參與決策諮詢、推動校企合作、開展監督評估的職能,積極構建行業企業等利益相關方參與學校辦學的運行機制。

  16.完善質量保障機制。切實發揮學校質量保證主體作用,以高職質量年度報告編制與發佈爲抓手,強化質量監控,全面建立高職專業教學診斷與改進制度,提升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水平。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積極支持社會第三方機構開展高等職業院校評價。

  提供一流的社會服務

  17.積極服務國家戰略。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鼓勵學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職業培訓基地、搭建“魯班工坊”平臺,把上海高職優秀教育成果輸出國門與世界分享。擴大中外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力度,提高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外國專業留學生數量,提升職業院校國際影響力。服務東西部扶貧協作需求,以就業脫貧爲導向,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準發力,開展東西職業院校協作全覆蓋行動。促進長三角三省一市優質資源共享,選擇部分行業領域成立長三角職業教育聯盟,發揮牽頭領銜作用,探索深化合作、提升協作質量的有效機制,爲提升上海城市核心競爭力作出新貢獻。

  18.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實施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並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並重發展多樣化的在崗人員繼續教育。鼓勵學校主動承接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組織的職業培訓,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培訓,服務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成爲本市提高勞動力人口受教育年限的主力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