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50562.jpg

 圖/卡卡洛普

大家還記得「醜小鴨」的故事嗎?鴨媽媽孵了7顆蛋,其中有顆蛋孵出來的小鴨特別大隻,長得特別奇怪,有著大大的腳丫,所有的鴨子都取笑他,甚至在離家之後,受到其他鴨子、動物的排擠,一直到春天到了,他蛻變成了天鵝,回到天鵝羣中,才重新找到原來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很快樂。

從我們小時候開始,大人們就開始告訴我們這個故事,同時告訴我們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看輕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變成那隻美麗的天鵝。但現實真的是如此嗎?

最近社會上對於頭髮總是特別的在意,一下子有警察因為頭髮被迫離職,一下子有立委候選人因為留長髮,被敵營的立委候選人說心理不正常。這何嘗不是醜小鴨的現實版呢?追根究柢,其實都肇因於「他和我不同」,所以只要非我族類,基本上就應該被貼上「壞」、「不正常」。即使我們不願意承認,但其實這就是「偏見」,甚至是「歧視」。

在心理學上,針對偏見的心理機制,其實有相當多的說明,研究甚至發現,這些偏見或歧視,最小甚至可以追溯到當我們還在孩童時期,就已經存在,在一個很著名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到即使是6歲大的孩子,就會對和自己相像的人有明顯的偏好,而到了10歲時,這些狀況會越發的明顯。這樣的研究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相信,如果這些研究的對象是小孩子,也會有類似的結果發生。

這樣的研究結果是否就代表「偏見」是沒有被翻轉的可能性,心理學家則對此抱持著一個比較樂觀的態度,原因在於「偏見」的產生,源自於人的本能,是一種保護的機制,從小,我們就在大人的影響下,來學習如何看待外界的事物,也因此當我們面對不熟悉、陌生的事物時,我們透過對大人反應的理解,逐漸的認知到,這些事物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進而慢慢的形成我們的「刻板印象」,然後才進化成「偏見」,最後到「歧視」。

也因此,心理學家認為只要我們提高「覺察」的敏銳度,讓我們透過對於自身文化的瞭解與自我覺察,隨時提醒自己去思索「刻板印象」對我們帶來的影響,進而就能夠減少「偏見」的存在。而如何提升自己覺察的敏銳度,就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

回到開端,大家還記得醜小鴨的故事嗎?裡面有一個角色很關鍵,那就是「鴨媽媽」,他告訴了我們覺察可以怎麼做,那就是:

1.多觀察自己和周圍環境,檢核當中的矛盾。

2.多和他人互動,瞭解自己和他人想法的落差。

3.不管多麼忙碌,給自己反省和思考的空間。

記得,偏見和歧視永遠都會不自覺的發生,「想想自己,想想別人」才會是處理「偏見和歧視」最好的良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