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網路創業潮,在談崩世代的小蜜蜂效應時
「你創業的時候心中想的是什麼?」一場創業分享會上講者提問,台下無數的微型創業家默不作聲
可能是想得不夠清楚,可能是心中不夠肯定,可能是沒有勇氣大聲宣示
但這個氛圍就是我們和美國創業家和中國大陸創業家最大的特質不同--不夠勇敢
 
創業的本質,必然是解決某些問題,滿足了某些需求而帶來利潤的回饋
當Elon Musk談創業,回答的是「我思索不是怎麼賺大錢,而是還有哪些問題會對人類造成重大影響?」
不是一個公司、一個產業的成敗,而是改變整個世界
這樣的創業高度與格局,是這篇文章帶給我最大的震撼  2014.3.31
 
--------------------------------------------------------
以下原文出自 Digital Times 2014/03/31  陳慧玲
 
1973年出生、剛過了40歲生日Google創辦人暨執行長Larry Page,在前不久的TED大會的一場對談上提到,Elon Musk的火星計畫是一個值得(Worthy)的目標,與其把錢捐作慈善之用,他更願意把財產交給Elon Musk運用。

Larry Page過去就曾在其他場合提及,Elon Musk所提出的Backup Humanity計畫將會改變世界,透過移民火星讓人類物種得以保留存續的可能,這是所謂的「Philanthropical」博愛,對整個世界而言,不但影響更大、也更為重要。

 
在這場對談中,Larry Page談了許多看法,包括Google未來發展、網路安全與個人隱私等等,甚至還罕見的談到過去2年他深為所苦的聲帶麻痺疾病。只不過,這些都不及Larry Page提及將財產留給Elon Musk的看法,引發外界眾多討論。


Larry Page的想法是:「許多Google員工都已經是很有錢的人,但他們之所以繼續在Google工作,是因為這個工作可以改變世界、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所以,如果這值得投入你的時間,那麼,同樣可以改變世界,為什麼不值得投入你的錢呢?」。

42歲的Elon Musk從12歲開始創業,從SpaceX、Tesla、到SolarCity,被認為是跨界創業創新的天才,甚至一度謠傳被蘋果相中,希望他能夠填補Steve Jobs在蘋果所帶領的創新領導精神。Elon Musk在賣掉一手創辦的PayPal之後表示:「我思索不是怎麼賺大錢,而是還有哪些問題會對人類造成重大影響?」。

「改變世界」,是40歲的Larry Page已經幹過一次的事,他在1997年成立的Google,在過去17年來已經改變整個世界的樣貌。Elon Musk的火星計畫,比起他過去的所有創業,都要更大膽、更前進。

40歲這一代的Larry Page與Elon Musk的創業,不是一個公司、一個產業的成敗,而是改變整個世界。

從一個世代的創業,看到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個時代的價值。在台灣電子業正值轉型關鍵的當下,台灣年輕這一代的創業歷程,又該有怎樣的光景面貌?


美國創業潮生生不息 大陸創業潮順勢而起
有人分析目前台灣檯面上的企業家之所以有高齡化現象,與台灣過去50年的產業轉折有關;同樣的,大陸這一代年輕企業家的崛起,也自有其歷史際遇的背景機緣。

但相較於台灣與大陸企業家,美國檯面上的企業家,卻是幾乎每一代都有代表人物,可以看到高齡83歲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剛卸任紐約市長的73歲Bloomberg創辦人Michael Bloomberg、年過耳順的64歲思科(Cisco)執行長John Chambers、還有很多人懷念,2014年該滿59歲的蘋果(Apple)創辦人Steve Jobs、曾當過很多年的全球首富的58歲微軟(Microsoft)創辦人Bill Gates、同樣是50歲這輩的亞馬遜(Amazon)創辦人Jeff Bezos,當然,還有更年輕的29歲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

有人說,可以用「江山代有才人出」來形容美國企業家的創業,這是美國始終被其他國家羨慕的創業家精神,不論經濟情況再怎麼壞,國家財政再怎麼無力、失業率再怎麼高、年輕的一代再怎麼失落,一代接著一代的創業精神卻始終能開花結果、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回過頭來看大陸,前2年的一部電影《中國合夥人》,講的是在美國掛牌上市的大陸新東方教育集團的創業故事,在片尾出現超過20位大陸創業家,其中雖也有年長一輩如柳傳志等人,但大部份的創業家都是青壯一輩,像是丁磊、李彥宏、馬化騰、馬雲等等。

這齣電影想講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大陸新一代創業家的崎嶇奮鬥,當然也帶著濃濃的民族情感,畢竟要在飛機上背下一整套法律條文去教訓談判對手,自然要有驚人的毅力精神支撐。而不容忽視的是,在過去20年快速崛起的大陸企業家身後,究竟是過人的創業家精神支持驅動,抑或是洪水爆發般的內需市場商機帶動,兩者或各為充份必要,但卻不是分不出輕重的。


這一代更勇敢 因為環境只會越來越艱困
再回過頭來看台灣,曾經是台灣新創公司最為蓬勃發展的台灣電子業,如今還是嗎?剛過40歲的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在之前《左右集》專欄文章就曾提到:「台灣的創業潮還在,而且許多年輕人比我當年更勇敢」。

讓台灣這一代創業家必須更勇敢的原因,不在於環境的成熟,而是條件的艱困。

潘健成說:「很多台灣投資人願意投一大筆錢在美國矽谷,給1家已經連續賠3年的公司,為的就是賭一個機會,但如果對象換成台灣公司,這些投資人卻不願意」。

過去,只有美國公司有這樣的環境,現在,大陸新創企業的所面對的環境條件,不但不輸美國公司,甚至是只會更好。

反觀台灣呢?這是台灣新一代創業家必須面對的現實考驗,除了先天不足的遺憾外,還得面對的是像新股IPO證所稅等後天失調的因素。

所以,台灣這一代創業家是不是更勇敢?是不是更有創業家精神?當然是。


卡住的電子業 四兩撥千斤的可能?
相較於過去的台灣創業世代,年青一代的台灣創業家或許更為開放、更加靈活,有時也必須要更懂得四兩撥千斤,去籌措所有可能的條件資源。就以近來在台灣發生的例子來看,在3小時內透過眾籌平台(Crowdfunding)募滿新台幣633萬元的記錄,是在運作更為成熟的美國眾籌平台都未曾達成的,但台灣卻有團隊能透過台灣本土眾籌平台提案達成。

事實上,3小時眾籌633萬的個案之所以值得注意,不只是在於單一提案的訴求本身,也在於眾籌平台得以成功運作的整體條件配合,包括眾籌平台機制、提案團隊成型、提案企劃執行能力、社會群眾參與的力量等。雖然還很原始,但這其實是台灣新一代創業共生體系的雛型。
相較於單一題目的創業,這個共生體系的能量或許還很微弱,但卻是值得注意的是一股新力量,這跨越的不只是技術平台的差異,也代表台灣有一股新的創業力量正在暗潮洶湧著,正試著用不同的方式、管道持續累積能量。

而台灣電子業談了許久的轉型議題,遭遇的所謂「困境」,說穿了就是舊力量與新力量的衝突,就是不知道怎麼重新分配資源,因為怎麼動都是衝突,於是只能全部一起卡住,大家都動彈不得。而在這當中,有多少台灣電子業的年青一代,就這樣被「卡住」?

這一代的台灣創業家或許辛苦,但卻也可以是幸福的,沒有框定的產業政策方向,更能夠回歸的是創業家的創新與創意。站在台灣電子業等主流產業面對轉型考驗的當口,年青一代的台灣創業家或許更能體認到改變世界的必要。

畢竟,改變世界的不是命運,是選擇。

(左右集於2013年10月起每週一於電子時報觀點版與DIGITIMES網站刊出。左右集將以各個不同事件觀點切入,進一步剖析拆解背後成因,為當前台灣產業發展困局提供多元思維,歡迎讀者來信指教交流,同時也歡迎來文投稿 [email protected]。)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改變世界不是命運而是選擇 台灣創新力量必須更勇敢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CAT=140&ID=0000373518_5UG6VJV1096QB9900H04M&CAT1=50&CT=A#ixzz2xUxgJBr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