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研究核物理的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雷奕安先生,在《環球科學》雜誌撰文提出,青藏高原最適合下一代農業,利用溫室技術,雪域可以變糧倉。這個觀點很有趣,令人腦洞大開,我們北京日報科技版上對此也做了報道。這裡我想把雷先生(是如雷貫耳的雷,不是雷人的雷,哈哈)的這個主張向更多的朋友做些介紹。

簡單地說,雷教授的觀點是這樣的,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還面臨五大挑戰,包括:中國的耕地面積有限,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基礎地力偏低,農業生產過度依賴化肥;傳統農民數量劇降,年輕人不願意種地,部分地區耕地撂荒嚴重;傳統農業區工作環境惡劣,如長江中下游、華南地區春季多雨潮濕,夏季高溫悶熱;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與世界農業先進地區存在代際差距。

這些問題,要在下一代農業中解決。所謂下一代農業就是設施農業,主要是指能夠控制植物生長氣候的高科技溫室。據雷教授說,由於高科技溫室能夠控制植物生長的所有要素,讓植物在最優化的環境中生長,並且沒有自然災害、病蟲害之類的問題,因此溫室中作物的產量要比露地種植高很多倍。比如綠葉菜,產量能達三十多倍;瓜果菜,產量能達到十幾倍到三十倍;糧食作物產量也能達六到十倍。

雷教授說,人工溫室的建造成本並不高。目前國內連棟玻璃溫室的建造報價是每平米400元,摺合每畝地二十六七萬塊錢。相比於溫室農業的巨大效益,這些投入是很值得的。

而建造人工環境溫室,需要在適宜的地點,適宜的自然氣候中建造,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氣溫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要有充足的光照,還不能有狂風暴雨、冰雹、高熱、洪澇等自然災害。

雷教授認為,青藏高原的自然條件正好符合這些要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不需要對作物人工補光;西藏的緯度不高,冬天的光照時間也比較長;夏天不熱,冬天也不太冷;西藏的自然災害也不嚴重,風災雪災只在局部;西藏不缺水,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西藏高原地區基本沒有病蟲害,雖然有鼠害,但鼠害在溫室設施中很容易控制。

特別是,西藏土地資源非常豐富,開發程度低,而且比較平整,便於大規模開發和自動化耕作。

當然,高原地區也有它的不利之處,空氣稀薄氣壓低就是很多外來人員難以適應的,高原地震多發也不利於基礎設施建設。不過,雷教授認為,相比於高原溫室農業的優勢,這些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雷教授的這個想法都是挺開腦洞的。也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真能看到雪域高原變糧倉的那一天?這比用原子彈炸開喜馬拉雅山一道口子,把印度洋暖濕氣流引進來,可靠譜多了,是不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