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琴練什麼?練習“知道”,不是“看到”

最近有好幾個孩子卡關,
說卡關嘛~也不太算,但是這個沒有解決的話,之後進度絕對會上不去。
上課時會不定時讓孩子視奏,
來檢測現在的基本能力到哪裡,
很多狀況其實就是要用視奏才能發現問題點,
曲子摳摳,都可以摳出來,就是視奏這個就得是紮紮實實地真功夫。
其實也可以就這樣慢慢的陪下去,
但就是覺得,改了這些慣性,這個關就過了!
所以最近都會很用力的上課,弄得自己的胃不舒服了!

拜厄70首以前的學生,腦袋不動,只有手在動,還可以有進度上去,

到小奏以上的學生,腦袋不動,只有手在動,就不容易上去了。

讓每個孩子都盡量的學會,但鋼琴確實不容易學起來。

那麼練琴練什麼?
是在練習“知道”,並不是練習“看到”
“知道”何時轉指,何時漸強漸弱,何時換位置,手的方位與走向,結構的脈絡。
但是大多數的學生會發生在家有練琴,
每天至少都還練了一小時,
回課時卻呈現:完全沒練琴的狀態(真的是嚇死人了!)
因為他們並沒有記起來,並且“知道”何時要做什麼事!
就是彈到了某處“看到” 喔~這邊要轉指,喔~這邊要換位置,
當然會來不及啊!曲子當然會斷掉啊~

知道讓腦子跑在手指前面,並且可以控制,
這樣樂曲才會連貫不中斷,才能心有餘的去聆聽音樂的平衡與線條。
只是練習“看到”就是在浪費時間,在做無效的練習。
這就是辛勤的耕耘,並沒有帶來收獲,因為努力錯方向了!

學鋼琴是科學的過程,藝術的呈現,
先科學(讀譜、控制、技巧性的練習),後藝術(樂感的呈現)。
當然,沒有絕佳的技術也是可以演奏出動人的音樂,
但是要具備基本的技術與技巧纔有辦法開始(彈奏)吧!
總不能一直用踩踏板來忽悠別人的耳朵吧!!

這也是學畫畫會比學鋼琴快樂的原因之一,
畫畫在初學時期強調展現孩子的天性與想法,
以不侷限最為第一原則,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學鋼琴就不同了,一開始的基本手形就要架構出來了,
不然影響的就是之後手指的跑動,連到的連音樂都無法表現。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石,
去年三月剛接下小石的時候,
小石的前一位鋼琴老師對我說:
他的藝術創造力很高,對於自己的作品很有想法。
但是當時的小石的手指就是在摸鋼琴,
(年紀較小,骨頭軟,這是本身的生理因素)
我對他說:無法控制自己的手指,是無法駕馭並呈現出自己所想要的音樂。
所以即使你現在有再多的想法,我也聽不出來你有哪些想法。
經過努力,現在開始可以控制自己的手指了。
這個是個很科學並且需要嚴謹執行的過程。

大多數的人過不了科學這關,
因為不嚴謹、不觀察判斷、不落實精準,
總是希望草草了事。
這些都是小孩們的通病,我小時候也是一樣,
但是性格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所以才說鋼琴課其實並不是要培養音樂家,
而是讓孩子們學習“態度”

剩下的少數,大多卡在樂感這個地方,
就需要想象力、分辨力、創造力、美感、品味與感受。
真正的想把音樂學好真很不容易的。
並不想教出隨便按琴鍵出點聲音那種形式。

學鋼琴光是砸錢是不夠的。
必須要家長觀念好、有文化、好溝通,肯練肯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