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唐詩的所有詩歌當中,詩人們,最願意書寫哪一種感情呢?是喜?是怒?還是哀?或是樂?經過分析,答案竟然是它

  是什麼呢?是哀!

  悲傷、憐憫、哀傷、痛苦、憂慮……等情感,在全唐詩當中,佔據了約三分之二的數量。也就是,大多數詩人們,是在通過寫詩歌,表達心中的傷痛,表達自己對於人生易逝的感慨,表達自己對於家國或親人的憂傷。

  李白是位曠達瀟灑的詩人,即使是他,也曾用大量筆觸,去寫“悲哀”:如“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其二》);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君不見明鏡高堂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

  杜甫是位憂國憂民的詩人,他筆下的“悲哀”,則更多了:“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石壕吏》);“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垂老別》);“國步猶艱難,兵革未衰息。萬方哀嗷嗷,十載供軍食。庶官務割剝,不暇憂反側”(《送韋諷上閬州録事參軍》)

  除了李白和杜甫,還有不少詩人,也刻畫過悲哀這種情緒:

  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李益的《寫情》——“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趙嘏的《 江樓感舊》——“獨上江樓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 風景依稀似去年。”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個裏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岑參《送王大昌齡赴江寧》——“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

  溫庭筠《玉蝴蝶》——搖落使人悲,斷腸誰得知。

  盧照鄰《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裏同悲鴻雁天。

  孟雲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

  可以說,在唐詩當中,無時無刻,不充斥着一種悲涼、憂愁、感傷、惆悵、難過、寂寞、孤獨……這些表達“哀”的情感的詩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唐代詩人們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以及對人生多磨難的那種深刻感悟。任何時候,文學都是出自內心的,正是因爲人們有感情要抒發,有愁緒要排遣,這纔有了精美的詩詞,我們,也在詩人們的歌詠中,一起感受千年來不變的思緒和悲愁。或許,這正是唐詩所隱藏的魅力吧!詩友們,您說是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