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中生走上來,你會怎麼和他打招呼?摸他的頭、拍他的肩?好像太幼稚了。握手?又好像太成人化了。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杭州學校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馬驫,選擇的是擊掌。從去年9月學校迎來第一撥學生開始,每天早上7點,只要不外出,他都會站在校門口,跟每一位學生擊掌,歡迎他們到來。用他自己的話說已經是“擊掌成癮”,“一開始就覺得是一種禮儀,後來已經成爲我和學生的一種情感交流,甚至心理上有了依賴感,哪一天不站在校門口擊掌就會有失落。”馬校長笑着說。

  他認識學校的每個學生,叫得出他們的名字,每次擊掌他都會問:“早飯吃了嗎”“昨天作業做到幾點”等各種問題。這可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在跟學生問答和眼神交流中,他以一名教育人的敏銳,讀懂了學生們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對個別正遇到學習或生活困難的學生,通過這樣的接觸交流,馬驫走進了他們內心,幫他們走出困惑。

  “每一次擊掌只是一瞬間,但引發的故事卻是綿長的,激發的思考也是長遠的。”昨天,他記錄擊掌故事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裏一轉發,就獲得了無數點贊。記者選取了其中的幾個小片段,請大家一起讀讀。

  故事1

  “早飯吃了嗎?”

  與學生擊掌,問得最多的是“早飯吃了嗎?是爸媽燒的?還是外面買的?”回答“是我爸媽燒的”或“是我外婆奶奶燒的”的學生,總是乾脆又充滿自豪;回答“是買的”大都是低低的、怯怯的。

  每當聽見這樣低低怯怯的聲音,心理總有些不快和不甘。這些父母難道不可以爲自己的孩子做一頓豐富營養的早餐嗎?我很想幫孩子們喚醒那些昏睡的父母。於是我讓學校課程研究院的助理就父母爲孩子做一頓溫暖早餐的情況做了一次調查。

  結果令人擔憂和憤慨:只有48%父母每天能爲孩子燒一頓早飯。那還有52%的家長呢?馬上緊急召開家校面議會。儘管作了極大的剋制,但我還是帶着一定的情緒告誡家長:“生他就要養他,養他就要育他,爲你們孩子做一餐帶溫度的早餐,是每個家長最基本的責任。”這些年輕的家長一定是被我這個能做他們叔叔的校長的嚴厲給“嚇”到了,或許他們真的感受到了這種嚴厲背後的真誠、中肯。一週後再調查,數據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爲孩子燒早飯的爸媽比例從48%飆升爲92%,大多數家長意識到並付諸行動,但仍有極少部分家長“躺倒不幹”,無論怎樣勸誡就是刀槍不入,無可奈何啊。

  故事2

  校長的道歉

  每天與學生擊掌時,除了問詢他們吃早飯的情況,最關心的就是他們昨晚的作業時間了。

  學校喊響了“晚九點不作業”口號,並以“作業完全校本化”爲託底,以作業分類分層爲不同基礎和不同學力的學生作選擇爲基礎,爭取讓學生能睡夠九小時。

  慶幸的是,一學期下來,有80%多的學生都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王同學每天都是早到者之一,總是笑盈盈地問候我,我也特別期待與他的擊掌。但有一天他到得很晚,明顯的黑眼圈,擊掌時軟綿無力,一問,昨夜的作業居然做到11點還多。

  怎麼會呢?馬上啓動調查機制,得知是王同學由於請假落下了功課。老師爲他補課,他覺得必須儘快補上相關作業,以報答老師的關心。於是他挑燈夜戰,以致眼圈發黑,擊掌乏力。

  那天的“校長每日一提醒”變成了我向全校學生的鞠躬道歉時間,“由於學校管理尤其是校長的管理細度不夠,讓個別同學嚴重超時作業,嚴重影響了睡眠,爲此向大家……”

  故事3

  我是你的朋友

  每天擊掌,就是閱讀每個學生的特性和需要的最佳時機。一百次擊掌就會有一百個不一樣的回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鄭同學。第一次擊掌,她把臉深深埋在胸前,問候輕得幾乎聽不見,但一剎那的擊掌,我還是感覺到了異樣,她的手心有些“粗糙”。

  經過了解,我才知道,她學業成績較弱。幾天後,我找到她聊天,得知她患有一種難以治癒的皮膚病,這對一個愛美的女孩來說是多麼殘酷。她說,家裏除了年邁的奶奶外,父母都不關心她。我當場表態:“我可以是你的朋友”,會關注她、關心她。第二天擊掌時,她居然在我的手掌裏放了一塊棒棒糖,還輕輕湊到耳邊說:“校長你最帥!”我簡直是受寵若驚,我知道她太珍惜能關注她、關心她的朋友了。

  最近,她的班主任希望我一定要表揚她,說她英語成績雖然落後,但她做的“糾錯集”是全班最認真的。她的數學老師告訴我,她是全班最會揪住老師問問題的學生,還會時常送給老師一顆潤喉糖。(杭州日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