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最近因泰國免簽爭議,再度引起各界討論。起因是,臺灣甫宣佈延長免簽優惠,泰方不僅遲未給予對等互惠待遇,反而擬調高簽證費用,引發民眾與旅遊業強烈反彈,醞釀抵制,泰方見事態嚴重,緊急收回成命,風波才得以暫息。

儘管如此,在此次事件中,政府官員的角色與發言,仍值得檢討。最受爭議的是政務委員張景森,不但沒有站在民眾立場據理力爭,相反的,竟為泰方護航,聲稱泰國免簽政策讓臺灣觀光收入增加100億,「算甚麼喪權辱國?」不過,對於100億數字從何而來,張卻說只是「試算」。這是甚麼話,政務委員可不是市井小民街頭巷議,任何發言都必須有根有據,豈能憑空想當然耳?難怪坊間會在政府官員「*話選輯」中再記上一筆。

事實上,監察院早在去年11月即提出調查報告,質疑我單方面對泰國免簽不符平等互惠原則,有損國家尊嚴;且開放對泰免簽後,泰人來臺犯罪人數激增3成,要求政府重新檢討是否應停止免簽待遇。而根據觀光局資料顯示,2017年泰國旅客每趟行程花費約991.8美元,低於新南向旅客平均數字,觀光收入約50億元,與張景森「試算」的100億差距甚大。更何況喪不喪權、辱不辱國,也不是張一個人說了算。在野立委就痛批:泰國簽證費事件,看不到政府為人民爭取權益的努力,甚至還傳出擬議開放印尼、越南免簽,更凸顯了新南向政策的失敗,這纔是喪權辱國!

監察院調查報告與官方統計數字,可謂是打臉了張景森,也為新南向政策提出嚴肅警訊。新南向是蔡英文2016大選時的主要政策訴求,並於兩年前啟動,雖強調是為臺灣全面發展尋找新動能,惟正式實施以來,是否真正達到具體正面成效,頗令人懷疑。其實,新南向推動初期,東協國家駐臺代表即曾點出該政策的四大盲點:1.南海立場,不利臺灣交朋友;2.援外基金,固邦交不如換商機;3.貿易單向,東協企業難北上;4.人才交流,侷限臺灣境內。結果,這些建言顯然未獲蔡政府重視,使得新南向政策推展充滿無力感,猶如「畫餅充飢」。

華府智庫CSIS在今年初曾發表評估報告,認為臺灣新南向如能成功,符合美國利益,但是,若要達到長期成功的目標,蔡政府必須控管與北京發生摩擦。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對照近兩年兩岸關係惡化陷入僵局,蔡政府是否真的做到控管臺海衝突,讓新南向發揮預期功能、擴大實質成果,就非常清楚了。

蔡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意圖極為明顯。一方面,逐步弱化兩岸政治連結,一方面降低經貿依賴,只不過這是不容易達成的任務。就以觀光客源來說,陸客來臺大幅縮減,新南向國家旅客即使增加,卻未必能彌補損失;而根據官方統計數字,臺灣這兩年對大陸貿易的依存度,更是不減反增。

這是當前臺灣的困境,此次泰簽事件不過是反映了新南向之所以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畢竟先天不良,後天失調,蔡政府實須審慎思考,是否已到了重新調整政策的時刻,而不應儘是自我感覺良好,一味膨風新南向的成果。

 

【大華網路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