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新時代上海社區工作法論壇暨社區分類治理助推垃圾分類新時尚研討會在長寧區召開。記者在會上瞭解到,目前,長寧區實施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小區,居民參與率超過95%,投放準確率超過98%,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過43%,垃圾分類新時尚正在長寧蔚然成風!

  上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朱勤皓,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鄧建平,長寧區委副書記、區長顧洪輝等市區相關部門領導,和來自上海市居(村)委會工作協會、街鎮、居民區、社會組織等方面的代表近300人蔘加了論壇。

  會上發佈了長寧區《社區分類治理·長寧創新實踐樣本》系列叢書,包括《社區分類治理工作指導手冊》《社區分類治理助推垃圾分類新時尚案例集》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風采錄》。

  朱勤皓在致辭中強調垃圾分類不僅僅是一個生態環境議題,更是一個社會治理議題。垃圾分類改變的不僅是環境,撬動的是居民羣衆文明習慣、規則意識的養成,是人人蔘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社區公共精神的弘揚,更是體現全市“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工作作爲的重要契機。社區垃圾分類關鍵在共建共治共享,核心是全社會參與。要堅持以羣衆爲主體,讓每個居民羣衆都投身其中、當好主角,從“遲疑的觀望者”變爲“積極的行動者。

  鄧建平表示,社區治理工作事關人民幸福,事關社會和諧,責任重大、意義深遠。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社區治理工作;要以“繡花”功夫紮紮實實推進美麗家園建設;要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推進社區垃圾分類。

  顧洪輝指出,垃圾分類看似圍着垃圾轉,但考驗的是基層黨組織引領社會建設的能力,折射的是基層治理的智慧和繡花功夫。新時代開啓城市社區治理的新徵程,基層治理需要繡花般細心耐心卓越心,期待更多的基層單位大膽探索、持續創新。

  與會人員共同觀看了情景小品《社區分類治理助推垃圾分類新時尚》,小品通過三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展現了售後公房小區、商品房小區、老洋房小區等不同類型居民小區如何運用社區分類治理方法,因地制宜開展垃圾分類,改善了社區環境,激發了治理活力。隨後,長寧區虹橋街道辦事處主任高崢、程家橋街道上航新村居委會主任汪冬玲,嘉定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方文、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尚浦名邸居民區黨支部陳霏穎進行了發言,交流分享各自在垃圾分類工作實踐探索的經驗。

  論壇還邀請了復旦大學教授劉建軍、長寧區華陽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陳穎、長寧區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盛弘、上海喜雅愛心社區服務中心主任袁娜開展圓桌對話,從專家、街道、居民區、社會組織四個不同的層面和視角出發,對社區分類治理和垃圾分類工作進行探討。

  近年來,長寧區以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爲抓手,聚焦售後公房小區、普通商品房小區、涉外商品房小區、老洋房小區、動遷安置房小區等不同類型小區房屋、居住人羣的不同特點和治理難點,編制形成“三清單一攻略一導則”,即“問題及需求”“社會資源”“公共服務”三張清單和“社區分類治理攻略”“社區分類治理績效評估導則”,爲基層社區工作者指明解決社區治理難題的方向和路徑,努力提升居民區治理的精細化、科學化水平。

  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過程中,長寧區充分利用社區分類治理的成果,因地制宜地將“繡花”精神和精細化治理的思路融入到垃圾分類這項重要工作中。初步探索出一條以黨建爲引領,以源頭自覺分類爲基礎,以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爲特色,以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爲目標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新路。

  例如,在售後公房小區和動遷安置房小區——

  突出抓好“人”的工作,充分發揮社區志願者特別是黨員骨幹志願者的作用,聚焦上班族、承租戶、家政人員、兒童、有意見居民等“五類重點人羣”,通過反覆上門走訪、“小手拉大手”、自編情景劇等多種方式,加強宣傳引導,手把手教會他們如何正確分類,並通過現場值守促進自覺分類,真正使居民成爲垃圾分類的主體,使廣大羣衆“既願分、也會分”。

  在大多數高層商品房小區和涉外商品房小區——

  突出發揮業委會和物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推動樓層內“撤桶”,暫時無法全部撤除的,逐步實施“減桶”或“加桶”,儘可能在“兩難”中找到“兩全”辦法。同時,在垃圾箱房改造過程中開展各種協商,各負其責、聯動協同,在有些小區,垃圾箱房甚至已經成爲了新的居民社交空間。

  在老洋房小區——

  針對老式弄堂比較狹窄,先天不具備設置垃圾箱房的條件,創新實施了“上門收集”模式。

  在部隊房和“三無”小區(即無物業公司、無業委會和無維修基金的小區)——

  也充分用好社區治理繡花針,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梳理形成問題清單和措施清單,實現“一類型一辦法”“一小區一方案”。

  記者、編輯 | 長寧區新聞宣傳中心 李媛媛、樹嶺、吳遇利(實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