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春節期間,一則《月入萬元喫不起車釐子》的文章深深地刺痛了我。不是說理財的終極目的就是實現財務自由嗎?連收入這麼高的人都實現不了“車釐子自由”,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實現財務自由呢?實現財務自由到底需要積累多少錢呢?

  標叔:

  我們通常所說的財務自由是指被動收入大於日常支出,能夠達到這一標準,就算實現財務自由。

  由於每個人的支出水平不一樣,實現財務自由的標準也不同。比如說,一個家庭的月平均支出爲6000元,一年的支出爲7.2萬元。只要該家庭的被動收入能夠超過7.2萬元,就可以算是實現了財務自由。

  目前1年期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略高於4%,3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爲4.18%(年化收益率約爲4%),按4%的收益率計算,要獲得每年7.2萬元的理財收入,需要擁有180萬元的金融資產。

  擁有180萬元能算財務自由嗎?很多人肯定會持否定態度。但如果你是1個人生活,又沒有房租或房貸的支出,每月不工作也能有6000元可花,過得還是挺滋潤的。但如果你是三口之家,或者需要支付一定金額的房租或房貸,每月6000元就真不算多了。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幾十年後,即使是1個人生活,每月6000元的生活也不一定夠。

  那麼,積累多少錢才能算實現財務自由呢?我認爲,以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3倍爲標準,計算個人或家庭的支出,由此算出實現財務自由的指標,是比較合理的。因爲我們現在繳納社保的最高基數爲社會平均工資的3倍,高於3倍平均工資肯定屬於高收入羣體。即便是這樣的高收入羣體,也不會把每月的收入全部花光。因此,當他們的被動收入超過他們的工薪收入時,即使不工作,也可以過得非常富裕。

  以上海爲例,最新公佈的社保繳費基數的上限是每月23496元,去掉養老金、公積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個人所得稅後,到手的收入大約在1.8萬元左右(每人的個稅抵扣項目不同,會有一定的差異),全年的收入約爲21.6萬元。以此計算,個人需要擁有540萬元的金融資產,就可以獲得每年21.6萬元的理財收入。如果是家庭,按家庭中有2名高收入者計算,需要擁有1080萬元,才能實現財務自由。

  1080萬元的確不是一個小數字,可能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實現這一目標。但實現財務自由還是有可能的。因爲當我們的資金量比較高了之後,一是可投資的理財產品會更多,收益也比普通理財產品更高;二是我們可以進行資產配置,將部分資金配置到股市,獲得更高的收益;三是退休後,我們會有退休金,這部分資金不用我們付出勞動,也可以算是被動收入的一種。以2人月退休金合計1萬元計算,可以減少300萬元金融資產。如果綜合收益率提高到5%,擁有624萬元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作者:汪標;圖/小黑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