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謊了

  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1

  這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視頻,被逗得不行。

  4、5歲的小姐姐大聲哭個不停,一旁的弟弟忙上前去詢問:“怎麼了,怎麼了?”

  姐姐抽泣着說:“剛纔舅舅拿杯弄姐姐。”

  弟弟一聽,立馬就怒了,要去替姐姐伸張正義:“你說什麼,我去打他。”

  結果是,弟弟站起身來,衝着舅舅的方向“嗷~”了一嗓子,就立馬閃人,跑回來了。

  緊接着,弟弟對姐姐說:“好了好了,不哭了,打過他了。”

  這招果然管用,小姐姐立馬不哭了。

  孩子世界裏的小謊言,讓人忍俊不禁又心頭一暖。

  但有些時候,孩子的說謊就沒那麼可愛了。

  昨天,我下班回到家,就看見窗臺邊一盆花倒在地上,花盆裏的土撒在外面,還明顯被撥拉了幾下。

  我問小樹:“這是誰弄的啊?”

  小樹眼睛都沒眨的告訴我:“爸爸弄的。”

  我轉頭問老公:“是你弄的嗎?”“不是——”,老公甩回給我一句話。

  我盯着小樹看,小樹又說:“是凡凡來弄的。”

  我又求證了一番,自然印證了還是謊話,這時小樹才承認:“是我不小心,我不是故意弄的。”

  好嘛,小孩子說起謊來還面不改色的。

  2

  孩子說謊了,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前些天,在育兒羣裏,一位媽媽提問:“孩子才3歲多就說謊了,我需要糾正嗎?”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一位媽媽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越早糾正越好,要不然越來越放肆。”

  很多時候,我們把說謊定義爲品德問題,還常常把它和另一個品德問題的孿生兄弟“偷東西”相提並論。

  “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

  我們生怕孩子的說謊行爲也是如此,從小不糾正,長大後就會謊話連篇,失去真誠,成爲大的德行問題。

  事情是否果真如此呢?

  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系教授李康和他的團隊,用了20年時間研究孩子說謊這件事,並給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

  孩子說謊的早與晚,與孩子的性格、道德觀念、家庭教育方式通通沒有關係。

  李康教授研究發現:

  “孩子在2歲時,30%會說謊;3歲時,50%會說謊;4歲時,80%以上會說謊;再往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說謊。”

  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了孩子早說謊還是晚說謊呢?

  答案讓人震驚:“越早說謊的孩子,情商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強。”

  因爲說謊的前提是瞭解對方的心理和情緒,所以情商很重要。

  另一方面,說謊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姿態和語言內容,所以一定要有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當我們發現兩三歲的寶寶竟然開始說謊時,大可不必緊張,這正是孩子的能力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標誌。

  3

  我們可以理性地看待孩子的說謊行爲。但這並不意味着,孩子說謊不需要進行引導。

  這需要我們首先對孩子的謊言進行區分。

  先從“無意識”的謊言說起。

  在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中,0-6歲的幼兒具有“泛靈論”的思維特點,他們認爲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幼兒相比成人常常分不清想象與現實的區別,他們常常把自己想象的、渴望的事情,當做真實發生的事情。

  對於這種謊言,我們無需憂心,反而可以和孩子一起“說謊”。

  小樹經常會告訴我,他做了一個夢。

  這些夢的內容常常很誇張,有時候是他變成消防員去撲滅了一場大火,有時候是他一個人吃了8個蘋果……

  關鍵是,這些夢他一天能做好幾個,也經常是我提到了一個場景,他就說起做了一個類似的夢。

  還有時候,小樹會告訴我:“我看到了有小朋友掉井蓋裏了”或者“小朋友被壞人抱走了。”

  這些當然都不是事實,而是在我告訴他:“不要靠近井蓋”,或者“在外面要跟緊媽媽”之後,他自己進行的想象。

  在這些情況下,孩子的“謊言”,是混淆了想象與現實的表現。

  我們更好地迴應,是配合孩子一起“說謊”。積極地迴應孩子:“是嗎?那後來呢?原來是這樣!”

  在傾聽孩子的過程中,也引導孩子把想象力擴展得更加豐富具體。

  4

  真正讓我們擔心的,是“有意識的”謊言。

  這種謊言通常是爲了滿足自私的慾望,使孩子能獲得更多的好處。

  此時,謊言成爲了一種“捷徑”,纔對孩子產生誘惑力,容易導致以後重複出現。

  至於如何避免小孩子經常說謊,李康教授研究了各種各樣的方法,結果發現:

  “打罵會使孩子的說謊水平越來越高。

  講道理也完全沒用,白費口舌。

  給孩子講《狼來了》和《匹諾曹》的故事,同樣沒用。”

  那麼,糾正孩子的說謊,就不能單從表面現象着手,而必須找到誘使孩子說謊的深層次原因。

  心理學研究發現,有意識的謊言,一般基於三種成因:

  1、錯誤的榜樣示範和強化

  一般來說,是在家庭環境中,父母不經意間的“說謊”,被孩子模仿了。

  比如:在乘車或者吃自助餐時,謊報孩子的身高。或者是用謊話嚇唬孩子:“再不聽話就被妖怪抓走。”

  或者是向孩子做出承諾,卻沒有做到,也會被孩子視作謊言並逐漸開始模仿。

  2、逃避懲罰的目的

  當孩子明知道做錯了事,即將接受懲罰,感到恐懼時,他們會傾向於說謊。

  3、試圖維持好的自我形象

  還有一些情況,是坦白現實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比如不承認一些不夠好的作品是自己做的,謊稱在幼兒園裏獲得了表揚等等。

  基於以上三種成因,我們可以有的放矢的對孩子進行引導:

  1、建立“誠實”的家庭環境

  胡可曾經在綜藝節目中談到,安吉曾經問她:“媽媽你能不能不要去工作?”

  胡可告訴安吉:

  “媽媽去工作是因爲媽媽答應了別人要去工作,跟別人有個約定,所以跟別人約定好了的事情,就要完成自己的諾言。

  比如說我答應你去遊樂場,那我就會實現自己的諾言,媽媽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會完成。”

  “誠實”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在真實的環境中,謊言自然也沒有了生根之處。

  2、以“承擔”,代替“懲罰”

  當孩子做錯了事,如果我們需要“懲罰”孩子,那麼必須遵守一個原則,就是“關聯”。

  也就是說,孩子獲得的懲罰,一定要與錯誤的行爲本身有關係,因此更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善後”。

  用“承擔”代替“懲罰”,比如孩子打翻了花盆,就讓他自己收拾好;孩子弄溼了地面,就讓他自己拖乾淨……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明白了自己行爲帶來的結果,也在承擔的過程中培養了自信心和責任感。

  3、“過度表揚”與“過度貶低”同樣不可取

  父母經常貶低孩子,給孩子貼上壞的標籤,會激發孩子的逆反行爲,孩子容易爲了證明自己而說謊。

  而另一種值得警惕的情形是,父母的“過度表揚”也容易誘導孩子說謊。

  如果表揚被濫用,孩子很容易因爲一次不完美的表現而說謊,或者謊稱自己做了哪些厲害的事。

  比如謊稱自己會算數,誇大自己的能力等等,或者搞砸了事情,卻不肯承認。

  對於幼兒來說,“說謊”有着特定的積極意義,是孩子情商和認知發展的必經之路。

  即使是孩子有意識的說謊,我們也無需把說謊定義爲“道德問題”嚴防死守。

  規避了說謊的“誘發因素”,孩子自然會在一個“說謊階段”度過之後,更樂於進行真誠地表達。

  畢竟,“說謊”和“圓謊”實在太累了,而說真話,纔是人類的本能。

  面對孩子的“謊言”

  父母需要仔細辨認

  童言無忌

  有時候也很可愛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