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名義,咱們把這個說法當作故事聽一下,搞笑搞笑即可,千萬別當真。

日本戰國時代的鐵炮

鐵炮是葡萄牙人乘坐中國海盜王直(倭寇頭子)的船前往日本,因為故障擱淺於種子島附近。

(浙江海盜頭子王直,被中日兩方文獻記錄為倭寇的武裝首領)

當地大名種子島時堯花費4000兩買了兩支(宰的真痛啊!)後,舉國開始山寨。

在戰爭頻發的日本戰國時代,鐵炮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當時能夠進行鐵炮量產且保質保量的作坊有三個:

和泉國的堺、紀伊國的根來、近江國的國友

而織田信長在年輕時代集中採購500支鐵炮武裝部隊,就是在近江國友村定的貨。

(國友善兵衛:最近接了筆大單子!)

鐵炮應用於實戰的方式

這東西嚴格意義來說,屬於「隨緣攻擊」,因為精準度的問題,很難將它作為狙擊武器使用。

有戲謔的說法叫做:

20米內,彈著點能命中致命部位的就是高手;

50米以內,能命中人體大小的目標就是高手;

100米,能擊中人,是對方命裏該死,神仙難救;

畢竟作為滑膛槍,沒有膛線輔助的話,命中精度實在難以保證,且裝底倉火藥(推進劑)沒有精確標準,子彈拋物線哪能這麼精確?

所以————

戰國時代火槍的應用模式都是「齊射」。

有資料顯示,非常熟練的鐵炮足輕一分鐘能做到兩輪射擊,也就是RELOAD的時間為30秒,俗稱就是30秒CD啦!

鐵炮三段擊

讓大量鐵炮足輕分成前中後三排,輪流進行射擊,在其他人射擊的同時,自己進行再裝填的火槍戰陣。

不過也有其他的說法:

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調製火藥的配料之一,硫磺(或者是硝石?不太記得了)是完全沒有出產的,只能依靠進口。

這麼珍貴的戰略物資是不能隨便進行浪射的,所以有一定準頭的鐵炮足輕也是非常珍貴的戰力,所以三段擊的方式是:

1、一個熟練射手

2、兩個小弟隨從、三支鐵炮

3、小弟裝彈完成後交給射手擊發

不過我們從戰國戰爭的繪畫、資料中,暫時沒有證明如此操作的證據。但是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不是麼?

總結:

能夠確定的是,密集射擊是發揮鐵炮最大效能的方式,這是定論。

然而

據說在日本戰國時代,戰爭中因火槍造成的傷亡率沒有超過20%。

鐵炮真的不能狙擊麼?

日本歷史上(唯一)被鐵炮成功狙殺的「珍惜事例」:

是宇喜多直家命令家臣遠藤秀清、遠藤俊通兄弟兩人,用短筒鐵炮(手槍?)擊斃了備中松山城主,三村家親(享年50歲)。

射擊場景是在美作國興善寺的會議室裏。

(這距離能叫做狙擊也是醉了)

鐵炮狙擊殺人未遂事件!

杉谷善住坊(?~1573)

甲賀五十三家,杉谷家嫡子。

據稱能夠使用鐵炮擊落飛鳥的「甲賀流鐵炮第一」忍者。

1、受到六角家的僱傭(理由A)

2、個人非常仇恨織田信長(理由B)

3、為了測試自己鐵炮第一的能力(理由C)

決定在織田信長完成金崎城撤退,逃跑到京都。隨後從京都回岐阜城的路上下手,狙擊織田信長。

為了保證完成任務,杉谷善住坊攜帶了兩支鐵炮,費盡心機潛伏靠近織田信長,在距離20米處進行射擊。

兩槍都命中了織田信長,但是沒有造成傷害!?

(我們未能擊穿敵人的裝甲)

結論:

我們不確定當時織田信長穿的是什麼,如果說是:

(銀箔押黒糸威南蠻胴具足)

那麼說明鐵炮的威力對於當世具足來說,20米殺傷力不太靠譜;

如果說穿的是......

1.月代2.小袖3.下著4.肩衣5.袴的腰板6.刀7.扇8.袴9.足袋

那我只能說...主角光環+主角BGM的威力無視一切。

關於武田信玄被狙擊的疑惑?

那麼我們再次回來看看關於狙擊武田信玄的故事怎麼說的?

野田城的松村芳秀「每天夜裡」都吹笛子,武田信玄天天來山坡上欣賞。而狙擊手鳥居三佐衛門埋伏於附近,趁機擊斃了武田信玄。

火繩槍,火繩槍——

開槍需要把引火繩點燃,吹旺,掛在扳機連動裝置上,扣動扳機;

裝置將引火繩的火頭懟到火門上,引燃火藥,然後連鎖導致槍膛裏的底火被引燃後,爆炸推動彈丸離開槍管。

問題1:晚上點燃火繩時候,不會被衛兵發現麼?

問題2:瞄準的時候,引火繩持續在燃燒,不會被衛兵發現麼?

問題3:圍攻野田城的武田信玄晚上出門不穿鎧甲麼?

問題4:這狙擊手得多靠近武田信玄?少於20米麼?

問題5:打完一槍以後咋跑?

這幾個問題問下來,不是武田信玄會不會被狙擊,而是會不會有人去這麼做了。


被小兵拿槍狙擊死了?真實應該是病死了的吧。武田信玄在其最初的徵戰之中,表現出了他作為一個年輕武將對《孫子兵法》的理解,例如虛實之法 武田信玄的主動出擊也造成了信濃聯軍方面的措手不及。《孫子兵法·虛實》中說道「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也就是說在己方沒有優勢的情況下,要在戰場上取得主動,就必須造成敵人沒有防備,或者使敵人的防備失去作用的態勢。

武田晴信夜間出動,第二天早上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信州方面萬萬沒有想到武田晴信會主動出擊,畢竟雙方兵力差距如此之大,又是在甲斐國內打的這樣一場晴信輸不起的戰爭。所以信濃方面絲毫沒有準備。一切都跟武田晴信所計算的一樣。據《甲陽軍鑒》記載,「這場戰役自早上八點開始到下午兩點結束,雙方交戰九次,武田方一共消滅敵人 1621 名。」武田晴信成功擊退了信濃方面的進攻,克服了繼位以來的第一次危機。在之後的戰爭中,武田晴信也曾經採取出其不意的策略,

比如在 1548年(天文 17 年),武田信玄勞師遠徵北信的村上義清,在上田原遭遇慘敗。肱骨之臣板垣信方、甘利虎泰戰死。小笠原氏乘機入侵諏訪,晴信的信濃攻略面臨著失敗的危險。然而就在同年 6 月 19 日拂曉,晴信於信州鹽尻垰成功奇襲小笠原長時 5000 人的部隊,據說當時「意外遭到攻擊的小笠原軍沒有一個穿著盔甲的,半數無法作戰,官兵陣亡 1000餘人,自長時以下潰不成軍。」自此以後,小笠原氏一蹶不振,整個信濃只剩下村上義清一人可與武田晴信對抗。


日本戰國時代,武田信玄被稱為「甲斐之虎」「戰國第一名將」「戰國第一兵法家」,是當時的超級大名。他把《孫子兵法》可是翻爛了,總結出四個字「風林火山」,意思為: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運用這套心法,他把當時的各地的大名打得滅的滅、殘的殘,鮮有人可以跟他抗衡。

一、武田信玄之死:有一個流傳甚廣、頗有情節的玄幻故事。

故事說的是,一次武田信玄率兵攻打野田城,沒攻下,就把城給圍了。

野田城裡有個叫「松林芳林」的人,他知道武田信玄愛聽音樂。於是,他拿了一根笛子,站在城上吹。晚上的月色下,吹得相當撩人。但是,松林芳林並非閑的無事,來吹這個笛子,而是別有居心。

當時,野田城裡,還有一名槍法老厲害的火繩兵,名字叫「鳥井三右衛門」。原來,他們打算靠笛聲把武田信玄給引出來,然後準備用火繩槍幹掉他。兩個伏擊者,逐漸摸索出武田軍中有個大人物每天會來聽笛子,他們覺得很可能就是武田信玄。然後,就準備下手。

一天晚上,這邊松林芳林出來吹笛子,那邊鳥井三右衛門把火繩槍準備好。果然,不久武田信玄一如往常地搬來一張小椅子,愜意地聽起音樂來。鳥井三右衛門將槍口對準武田信玄,精準地「砰」的一聲。那邊的武田信玄就很應景地倒下了,被手下人搶回大營。

可惜,武田信玄傷在要害處,藥石無效,離開人世,享年53歲。

二、武田信玄之死:真實的死法

故事總是扣人心絃,其實真是的歷史往往很簡單、很乏味。

武田信玄真實的死因是肺病。根據他的御用醫生御宿監物的記載,早在武田信玄攻打遠江初期,就已經出現吐血的情況。

野田城戰役的時候,武田軍之所以攻城節奏緩慢,是因為武田信玄已經嚴重到不能親自指揮作戰的地步。他又怎麼可能出來聽笛子呢。

在走之前,武田信玄叫來繼承人四兒子武田勝賴,說出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我死後,敵人必定攻來,所以,絕對不能泄露我的死訊,三年內不能發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