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丁也算是當年中東世界的一代英主,歷史上的他自然沒有打算過要屠滅耶路撒冷,電影裏只是對歷史做了一些改編,薩拉丁在攻佔耶路撒冷後,解放了城裡的奴隸,也沒對城裡的百姓怎麼樣,允許宗教信仰自由,幾乎是以德報怨,相當的偉大。而近百年前,當基督徒攻陷耶路撒冷之後,屠殺了所有的穆斯林。

回到問題中來,簡單來說,電影裏的薩拉丁打算薪酬舊賬一起算(基督徒主動挑釁薩拉丁並殺害了他的妹妹,以及多年前屠滅耶路撒冷城內的穆斯林),攻下耶路撒冷之後「NO MERCY」(沒有任何憐憫,就是屠城),對於這個情況,巴里安也是非常清楚的,他必須要讓全城百姓團結一致,與穆斯林的軍隊拚死一搏,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傷亡,以換取生的希望。

畢竟薩拉丁當時已經是中東雄主,光在大馬士革就有20萬軍隊,如果算上其他地方的軍隊,薩拉丁能調動的軍隊少說也有幾十萬,而此時耶路撒冷的騎士早已在之前的主動出擊中傷亡殆盡,以至於為了鼓舞士氣,巴里安不得不臨時冊封了大量平民為騎士,鼓舞他們為了保護城內的老弱婦孺去勇敢的戰鬥。

對於鐵匠來說,這個時候耶路撒冷的平民必須擺出一副玉石俱焚的架勢,與耶路撒冷的軍隊血戰到底,迫使薩拉丁顧忌傷亡過大,而與守軍進行談判,以求能給城內的人博得一線生機。

巴里安組織頑強抵抗的目的不是為了能守住城池,守是註定守不住的,而是以激烈的抵抗換取和談的資本,讓薩拉丁權衡得失後,放過耶路撒冷的百姓。

對於薩拉丁來說,他手下的士兵都是很值錢的,供養成本比平民大得多,當年耶路撒冷王用的也是這一招:你不退兵我就和你同歸於盡,即使最終穆斯林的軍隊傷亡小於基督徒,但對薩拉丁來說這種代價的交換也是很不划算的,打了一陣子,死了這麼多士兵,不如放你們走,耶路撒冷我也佔了,捍衛伊斯蘭教的偉大事業我也佔了,就夠了,我的士兵還有其他很多的地方要用,那我士兵的命去換基督徒的命,最後的結果並不能帶來更多的好處,那我何苦拿人頭換人頭呢?

薩拉丁在歷史上和在電影裏都是很有風度的,很信守承諾,說不殺就不殺,耶路撒冷沒有死一個人,這在古代的帝王裏是不多見的。

當然,巴里安還是很有話語權的,全城百姓在生死存亡之際體現了強大了凝聚力和戰鬥力,在巴里安的有效組織下,進行了頑強的反抗,給予薩拉丁的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在後期的和談裏,巴里安誓言要把耶路撒冷玉石俱焚,鑒於耶路撒冷在乾燥多風的環境裏,巴里安完全可以讓耶路撒冷變成一片廢墟,如果真如此,那薩拉丁即使佔領了耶路撒冷,那得到的價值也要大打折扣。

可以說,頑強的抵抗者巴里安遇到了偉大的征服者薩拉丁,經過一陣史詩般的攻城和守城的戰役後,雙方達成了偉大的和平,堪稱佳話,雖然只是在電影裏罷了。

至於巴里安為什麼要爭取這個機會,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在當時的戰爭文化裏,不管是歐洲還是阿拉伯世界,一座城市的投降有不同的情況,如果完全沒有招架之力,那城破後,老百姓都只有被賣作奴隸的命運,如果城市進行了激烈的抵抗,那敵人不得不允許這座城市「榮譽投降」,會允許這座城市的人自由離開,當然財產還得留下,而巴里安爭取的就是這個榮譽投降的機會,畢竟守城是肯定守不住的,但可以努力爭取一個更好的結果。


實際上耶路撒冷是在爭取榮譽投降的機會。

西方人戰爭中有一個慣例,那就是如果守軍英勇作戰震撼了進攻方,同時守軍在堅守無望的情況下,進攻方一般都會和守軍談判,即允許守軍榮譽投降。榮譽投降,就是雙方達成一個協議,守軍交出城市或者要塞,攜帶武器以及補給品離開,進攻一方接收城市、要塞,不得對已經榮譽投降的守軍發起追擊。

所以,耶路撒冷的守軍就是通過抵抗爭取到榮譽投降的機會,最終和薩拉丁達成協議,貴族以及守軍交出耶路撒冷回到歐洲,薩拉丁不會攻擊已經投降的歐洲人。同時,守軍之所以會選擇榮譽投降,還有一個原因,耶路撒冷的猶太社區以及敘利亞基督徒社區是不會同耶路撒冷的歐洲人一樣堅決防守,反而已經和薩拉丁達成協議準備裡應外合,打開城門放薩拉丁大軍進城。

但是,榮譽投降僅僅侷限於軍人、主教以及貴族的老爺太太們,耶路撒冷的歐洲平民並不在榮譽投降的範圍內。所以,薩拉丁把主教、貴族老爺們集中起來,命令他們給交不起贖身費的平民交贖身費,交不起贖身費的一律作為穆斯林的奴隸。結果,主教和貴族老爺們一邊在心理罵著薩拉丁的祖宗十八代,一邊肉疼的拿錢給平民交贖身費。

當然並不是所有得平民都被贖身,依然有不少歐洲人成為穆斯林的奴隸,不過通過薩拉丁接受了守軍的榮譽投降以及強迫主教、貴族給平民繳納贖身費的行為,依然獲得了歐洲人的好感。

所以,《天國王朝》當中,薩拉丁是非常正面的形象。

全文完


我看的是《天國王朝》加長版,有三個多鐘頭,含有大量被公映時因為過於冗長而被刪除的鏡頭。

電影描述十字軍東徵期間,一個法國的小鐵匠到了耶路撒冷繼承了爵位進而守衛孤城的故事。但最後的結局是在優勢的穆斯林大軍圍攻之下,主人公交出了耶路撒冷城,並保全了全城人的性命。

雖然,這片子在北美公映之時票房慘淡,口碑也比較一般。但我看了感覺尚佳,可能是我偏愛歷史題材的緣故。特別是片中穆斯林陣營的統帥撒拉丁,雖然美國電影是從基督教十字軍的角度來觀察,但由於撒拉丁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使得他在該片中的形象也不差,鷹一般的眼神充分體現了王者之風。

全片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戰爭或打鬥場景,而是在耶路撒冷被圍困的最後,主人公獨自出城與撒拉丁談判。

撒拉丁要求基督徒投降讓出耶路撒冷,並將確保全體人民的安全,保證秋毫無犯,這讓主人公非常意外——因為當年基督徒攻佔此城之時,對全城居民實施了大屠殺,主人公擔心現在也會遭到同樣的報復,但最後撒拉丁確實遵守了諾言,保護了全城人的生命。

談判僅僅三言兩語,在兩人分別之際,主人公問撒拉丁:「耶路撒冷有何價值?」

已經離開的撒拉丁轉身回答:「無價值。」

但撒拉丁隨後再次轉身,雙手抬起放在胸前回答:「無盡的價值!」

隨後撒拉丁報以勝利者的微笑(簡直酷極了!)。

這段臺詞是我認為全片最最精華所在,即便這部電影被人批評得再差,僅僅憑著這幾句話,也足以躋身於優秀電影之列。

我覺得撒拉丁纔是本片真正的主角,無論是智慧、力量、勇氣還是人格,均令所有的十字軍相形見絀!

耶路撒拉有何價值?

無價值。

無盡的價值。

是的,耶拉撒冷既無價值,又有無盡的價值,它不過是乾旱的沙漠邊緣的一座古城,但同時又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聖地,全世界大多數人的精神歸宿。

人們總是看到了後者,所以圍繞著這座城市而殺伐不斷,導演安排撒拉丁說這句話,無疑是對當今巴以局勢的暗示,為了這座有著無盡的價值的城市,不知犧牲了多少無辜的生命,攪動了世界天翻地覆。

但是,撒拉丁的說的「耶路撒冷無價值」,對於今天有更大的意義。片中主人公放棄了耶路撒冷,贏得了和平與無數人的生命,但他回到法國隱居之後,面對英國獅心王查理的問路,表現得如此從容。


《天國王朝》口碑甚好的戰爭史詩電影,讓很多人通過觀看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但畢竟是改編,與史料還是有出入。

讓我們回到電影中來,男主歷盡磨難擋住穆斯林軍隊的攻城,最終還是將城牆交付給薩拉丁。那麼,之前的守城戰有何意義?

其實,電影裏已經給出答案。薩拉丁攜擊敗十字軍主力之威,進攻耶路撒冷城,對部下下令摧毀城市,殺他個片甲不留才快活。

結果幾番對戰下來,薩拉丁發覺短期內無法攻城,因為男主帶人拚死守城。如果再繼續這樣攻打下來,穆斯林每天的傷亡會很大,而且部隊給養也是一個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薩拉丁和男主的和談纔有了基礎,本來這場攻城戰的穆斯林基調是:要麼投降,要麼死亡。

那麼,就電影來說,男主守城的意義在於:為城裡人贏得和薩拉丁和談的機會,而不是讓薩拉丁一人說了算,換句說法是為基督徒贏得尊嚴。

離開電影的場景,讓我們回歸當年,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呢?耶路撒冷十字軍襲擊埃及商隊,破壞與薩拉丁之間的協議,導致雙方衝突發生。

1187年的哈丁戰役,十字軍遭到慘敗,薩拉丁拔出佩刀親手砍下唯一想殺的人——雷納爾德,就是此人導致這場戰爭。

隨後,薩拉丁攻打註定要淪陷的耶路撒冷,城內實在沒什麼力量可以防守。但是,薩拉丁是以美德聞名的騎士,這一點敵我雙方都一致認同。

耶路撒冷基督徒與薩拉丁達成協議,只要繳納一定的贖金就可以安全離開,其實到最後那些沒錢的窮人也得到寬大的處理。


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你沒有仔細的看導演剪輯版的天國王朝。

薩拉丁進攻耶路撒冷的背景大致如下:

一,在原國王統治之下,激進的騎士團大肆搶劫和屠殺穆斯林商戶,試圖激怒阿拉伯軍事聯盟挑起全面戰爭。(並幼稚地認為他們可以在全面的野外戰爭中一勞永逸擊潰阿拉伯人)

二,薩拉丁承受了阿拉伯世界對於這種羞辱行為要求他反擊的很大壓力,也在尋找機會。他最後的耐心在耶路撒冷國王捨命御駕親徵並勸和薩拉丁之後,也已經徹底消失了。

三,耶路撒冷國王因為麻風病英年早逝。執掌政權的變成了他的妹夫,也是激進一派騎士團的領袖。在他的一意孤行之下,終於集合王國接近全部的正規軍事力量,帶著基督教的聖物對薩拉丁發動了戰爭。但是由於愚蠢的指揮,軍隊遠離水源行軍,喪失了大半戰鬥力,被薩拉丁的軍隊屠殺,國王也被俘虜。

四,此時的耶路撒冷城,正規軍事力量十去八九,國王被俘,幾乎喪失了抵抗力量,平民在沙漠上逃跑也不現實。對於薩拉丁來說,攻佔耶路撒冷後屠城從軍事上順理成章,從政治上也是安撫盟友的不錯手段。這就是耶路撒冷麵對的命運。

所以,耶路撒冷軍民拼盡全力守城,只是為了拼出一個有條件的投降。從這一點來看,他們成功了


電影《天國王朝》是依據薩拉丁收復耶路撒冷的史實改編的。

布魯姆扮演的巴里安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也確實是耶路撒冷的關鍵保衛者。哈丁戰役後,巴里安盡其所能對薩拉丁進行了抵抗,最終投降是因為得到了薩拉丁的保證,耶路撒冷投降後,薩拉丁不會屠城以報復1099年十字軍東徵攻佔耶路撒冷後的大屠殺。巴里安交出城市換得了數十萬人的生命,這是他後來被尊奉為聖城保衛者的關鍵原因,他的功績不是守住了耶路撒冷,而是拯救了耶路撒冷的民眾。

當然,在避免這次劫難的過程中,薩拉丁的作用要比巴里安大得多。哈丁戰役後,耶路撒冷的軍隊精銳盡毀,即使像電影裏那樣描寫的,巴里安對薩拉丁說我會失去城市而你會失去軍隊是一個真實有效的威脅,但這個威脅如果不是因為薩拉丁本人確乎是一位以公正仁慈著稱的國王,耶路撒冷城內的基督徒也無法避免造到將近200年前的穆斯林和東正教徒以及猶太人的厄運。正是因為薩拉丁饒恕了大多數耶路撒冷的居民——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德意志人,將近1000年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纔在訪問大馬士革時向薩拉丁墓地贈送了一副水晶棺,這副薩拉丁根本用不上的棺材現在還在大馬士革倭馬亞清真寺附近的薩拉丁墓中。

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的巴里安和電影裏的差別很大。巴里安可不是鐵匠,而是耶路撒冷王國的重要貴族,被稱為「伊夫林的巴里安」,在耶路撒冷王國位高權重。

他的確和一位國王的妻子結了婚,不過這位王后並不叫西貝莉安,而是叫做瑪利亞·康尼努斯,她是拜占庭帝國的皇族,嫁給了耶路撒冷王國國王阿馬爾裏克(1162-1174年在位),1177年瑪利亞在國王駕崩後三年才嫁給了巴里安。她應該是電影裏伊娃格林扮演的人物的原型。

電影裏的那位公主叫做西貝莉安,歷史上也是有這個人的,她是阿馬爾裏克的女兒,而不是妻子,她生於1160年,耶路撒冷保衛戰時只有三十多歲,年紀倒是和電影裏的角色差不多,但她可沒有嫁給巴里安,她嫁給了蒙特菲拉的威廉。威廉1177年就死了,輪不到參加哈丁戰役和保衛耶路撒冷。不過威廉和西貝莉安的孩子倒是也成了國王,就是後來的鮑德溫五世。阿馬爾裏克國王的小兒子是鮑德溫四世,就是電影中那個有麻風病戴著面具的國王。不過他即位時才幾歲,一直病得很重。鮑德溫四世不可能有本事教訓自己手下的大貴族蓋伊,別說打耳光了,小國王能自己把手套摘下來就不錯了。1185年和1186年,鮑德溫四世和五世兩位國王相繼駕崩。蓋伊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國王,但隨後就在哈丁戰役中被俘。這種情況下,防守耶路撒冷的任務才交給了巴里安。


大哥,那是電影,電影都是會把歷史添上濃鬱的藝術色彩。事實上並非如此。

真實歷史是薩拉丁在城外大敗十字軍後,城內守軍見大勢已去,沒怎麼打就投降的。並沒有《天國王朝》裏受城那段這麼牛逼,幾千人抗住了幾十萬人的進攻。

不過薩拉丁是個偉人,當年十字軍血洗耶路撒冷,記載清真寺的血都能淹到膝蓋了。但薩拉丁卻沒有報復(但有沒有電影裏這麼誇張,不緊秋毫無犯,還允許投降的士兵回家)。

歷史具體可以查百度,薩拉丁赦免了幾個重要的十字軍領導,剩下的貧民該做奴隸的還是要做奴隸,不過可以拿錢出來贖。而且薩拉丁還帶頭無償赦免了很多奴隸,後面很多軍官也跟著效仿。不得不說,在那個年代,薩拉丁的氣度無人能及。

反觀放回去的那幾個十字軍領導就太猥瑣了,回歐洲了到處遊說各國領袖,組成新十字軍再次東徵,還幫帶路,真是壞透了。


《天國王朝》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以前看的時候都感覺這部電影並不是在單純的敘事,而是在講一個道理。

你的威名將在敵人中傳揚,不見其人,先聞其聲,我的朋友。

先說一句臺詞。

這天國王朝最後一幕,男主走出了耶路撒冷城,這個時候跟他會面的就是伊斯蘭世界裡面最有名的領袖薩拉丁,最終得到了撒拉丁不會屠殺城內百姓的承諾,這個時候就連男主都感到疑惑,問撒拉丁說耶路撒冷到底值幾個錢?

撒拉丁說了一句一文不值,接著指向自己的心口說,無價之寶。

其實這個時候男主也發出了相同的疑惑,說我們兩個在這裡打了大半天,你就是要一個耶路撒冷城,但是最後問你耶路撒冷城值多少錢,一個錢都不值,那咱們倆在這兒打半天幹啥?

首先,對於男主而言,他是繼承了前面一個麻風病國王的一致說要保護全城的百姓,同時也要保護他的妹妹,也就是他所心愛的那個人,因為男主是一個騎士,對於中世紀的歐洲而言,騎士是一個神聖的職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自己的主人負責,而且忠貞不二。

當然,從前國王有一個部下,曾經勸他說別再這兒守啦,反正撒拉丁過來,你是守不住這個城池的,他就問了一句,說咱們跑能夠活嗎?那不像說我們能活。接著又問了一句那百姓能夠活嗎?你這個時候還管百姓?仔細想想整個中東的地形一旦百姓離開了耶路撒冷的城池,那麼將會成為一批待人宰割的羔羊,女主也就是那個國王的妹妹懇求男主能夠保護百姓,記住,是保護百姓,不是守住這座城池,百姓就是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主體,我們是守護什麼?我們是守護那段哭牆嗎?我們是守護耶穌的那個十字架嘛,並不是我們只不過是為了守護住信仰基督的人而戰,這就是當時男主冊封一大堆的,不論是馬夫屠夫或者是一大堆的沒有任何接受過教育的基督教信徒,分他們為騎士的時候說的一句話。

薩拉丁這個人說起來那個簡單啦,最後他也向男主解釋他為什麼要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這座城市,我要它幹嘛,沒用,啥用都沒有,這城市能給我帶來什麼東西,但是在我的內心,耶路撒冷就是聖地,我不用我全部的身心去奪下這塊土地,我對不起我自己的信仰。

一個為了信仰而戰,一個為了自己守護的百姓而戰,最後雙方達成了和解這個問題很容易解開,我放你百姓走,我拿下耶路撒冷成咱倆不就完了嗎,何必流那麼多血呢。

基督徒在拿下耶路撒冷城之後,屠殺了所有的穆斯林,你會放過他們?

我是薩拉丁!

一句話,帥爆了。


個人的戰鬥是為了羣體的生存!鐵匠之所以要以死相拼,只為得到薩拉丁的一個承諾,放了全城的基督徒!當年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時,殺死了全城的伊斯蘭教徒,因此鐵匠不得不以死相拼,給薩拉丁沉重打擊,逼其耦合,然後才能使全城百姓得以存活!

十字軍東徵打著上帝的旗幟,幹著強盜的事,他們一路燒殺搶掠,在攻下耶路撒冷時殺死了所有異教徒,目的是侵佔他們的財產,十字軍犯下了滔天罪行!同樣的道理,以穆斯林為主體的薩拉丁大軍,他們一旦攻破耶路撒冷,也會斬殺所有基督徒!

戰勝不了敵人又想活命的唯一辦法是贏得敵人的尊重,然後談和。而贏得敵人尊重的唯一辦法是把他打服,讓其明白:戰則我死你重傷;和則我重傷你輕傷。兩害相權取其輕,薩拉丁也明白死戰不利於他的最終目標,所以答應了鐵匠的和談要求!


貝裏安在交出耶路撒冷前,說出了他真正的擔心:您知道,當年基督徒入城以後大開殺戒。言下之意,是唯恐薩拉哈丁為了報此血海深仇,騙他們投降。這場戰鬥已經沒有持續下去的必要,結果很明顯,孤城一座的耶路撒冷在短期內沒有救援的情況下,必定被攻破,但貝裏安已經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準備,人死光了就燒掉耶路撒冷,之前的抵抗就是告訴薩拉哈丁,我們是會死,但我們每死一個基督徒你就要付出10個撒拉遜人的命。這就讓薩拉哈丁做出了最終的保證,城裡的基督徒可以安全離開,否則即使殺光了守軍,自己的軍隊不僅損失慘重,一心收復的聖城也化為廢墟。

果然,貝裏安回到法國故鄉還見到組織軍隊去再一次東徵的英國獅心王查理一世,如果薩拉哈丁當時沒有提出受降條件,很可能就無法抵禦獅心王的進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