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姜廣策發佈有關沃森生物的微博,其最早在2011年8月份就發佈好幾條涉及沃森生物相關的微博,一直到2018年5月份,在這期間又發佈了許多涉及沃森生物相關的消息與觀點,從中也可得知姜廣策對於此股得喜愛。

  4月9日,沃森生物發佈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沃森生物第一季度預計盈利:3800萬元-4150萬元,比上年同期上升60%-75%。

  而早在2月21日,沃森生物發佈的業績快報稱,2018年,公司營業總收入8.79億元,增幅爲31.5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455億元。較之2018年業績,2019年上市公司預計的盈利增速又上一層樓。

  沃森生物高速的業績增長,似乎在“醫藥一哥”姜廣策的意料之中,其多年來一直看好沃森生物。據瞭解,科班出身的姜廣策是中山大學有機天然藥物博士、廣東華南理工大學生物製藥博士後。此前在醫藥界早已聲名在外的生物製藥博士,從企業到券商再到私募,始終專注於醫藥領域。

  來源:wind

  而他從2010年就比較看好沃森生物,自身旗下的從容投資基金在2010年就出現在十大流通股東列表。作爲資深專注醫藥行業的基金經理,他認爲醫藥行業本質是知識產權,是研發驅動型的行業,所以在挑選醫藥股時我他看重的就是其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這個指標。

  而沃森生物的研發重視程度堪稱行業標杆,從2013的0.69億到2017的3.33億,五年間翻了4.82倍,研發支出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從2013年的11.8%到2017年的49.9%。

  瘋狂的研發投入

  從2013年至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近五年中淨利潤有兩年爲負。扣除非經常損益後,淨利潤有四年爲負,扣非淨利潤分別,6680萬元,-4.44億元,-4.13億元,-1.46億元,-2.09億元。這份業績可以說是非常糟糕,足以令衆多投資者避而遠之。

  總結沃森生物近幾年業績波動如下,2014年,公司扣非淨利潤-4.44億,處置河北大安部分股權產生投資收益5.60億。2015年,公司扣非淨利潤-4.13億,資產減值損失高達6.01億,其中商譽資產減值損失4.81億。2016年,公司扣非淨利潤-1.46億,出售股權及政府補助獲得營業外收入2.02億。2017年,公司扣非淨利潤-2.09億,因未完成對賭協議賠付河北大安億產生營業外支出4.31億。

  沃森生物有很長一段時期業績都不好,扣除商譽減值、股權買賣、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後,經營性業績表現卻更加差勁。這主要是因爲公司重視研發和渠道的持續大量投入以及重磅品種未上市銷售所致。

  尤其是在研發方面,沃森生物的研發重視程度堪稱行業標杆,從2013的0.69億到2017的3.33億,五年間翻了4.82倍,研發支出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從2013年的11.8%到2017年的49.9%。

  研發支出只有資本化了才真正體現了商業價值,近5年來看,除了2015年外,沃森生物的研發支出資本化率都在60%左右,轉化率極高,這也爲它儲備的衆多重磅產品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新型疫苗有望提振業績

  來源:wind

  近幾年,沃森生物迴歸並更加專注主業疫苗的經營與發展。2017年中報顯示,其營收比重當中,自產疫苗銷售收入佔總營收比重的42.48%。最新2018年中報顯示,自產疫苗銷售收入佔總營收71.45%,接近四分之三。

  沃森生物的主營產品爲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Hib疫苗。近兩年,公司自主疫苗收入連續兩年高增長,2016年、2017年增速分別高達131%、60%。

  Hib疫苗又稱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可預防b型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多種侵襲性疾病,如腦膜炎、肺炎等。我國使用的是Hib結合疫苗。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Hib疫苗批簽發量爲972.73萬支,其中沃森生物佔比爲13.10%,康泰生物佔比爲26.01%。截至今年2月末,Hib疫苗僅有沃森生物取得了21.15萬支批簽發。

  目前,沃森生物的兩大在研疫苗產品,13價肺炎結合疫苗和HPV疫苗(宮頸癌疫苗),均已進入最後的研發階段。機構普遍看好兩個品種上市後的盈利前景。

  其中,最受市場期待的是13 價肺炎結合疫苗,已進入申報生產階段。機構此前普遍預測該品種將於2018年底至2019年初上市,但目前公司尚未公告13價肺炎結合疫苗獲得生產批件的消息。

  沃森生物二價HPV疫苗已處於Ⅲ期臨牀研究最後階段,九價HPV疫苗已於2018 年1月獲得臨牀試驗批件,正在開展臨牀研究。國元證券預計,沃森生物二價HPV 疫苗將於2019 年年內上市,成爲繼GSK和默沙東之後,首個國產HPV疫苗。九價HPV疫苗申報進度國內領先,兩個產品上市後每年將爲公司帶來10 億元以上的淨利潤。

  副總裁離職不斷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業績增速靚麗,但是該上市公司管理層似乎並不穩定。對於生物醫藥行業公司來說,人才是寶貴的資源。管理團隊不穩定,可能對該公司未來業績增長帶來不利影響。

  2019年3月19日,距任期還有5個月的徐可仁突然卸任副總裁一職,並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公開信息顯示,徐可仁出生於1968年,畢業於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中國國籍,無境外永久居留權。曾就職於昆明市稅務局五華國稅分局,後連續擔任雲南袁野律師事務所主任、雲南創泰律師事務所主任、合夥人、福記食品服務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祕書、沃森生物副總裁。

  這是沃森生物近一年內再次出現副總裁離職的情況,前3位也都是任期未滿因“個人原因”辭職。

  對比其它幾位總裁,徐可仁算是資深管理者。資料顯示,其先後擔任過沃森生物副總經理、董事會祕書,2015年2月5日,徐可仁擔任沃森生物副總裁,原定任期至2019年8月11日爲止。

  在徐可仁離職之前,在最近一年當中,公司已經有3位副總裁離職,均涉及”個人原因”。

  2018年4月14日,沃森生物公告稱,副總裁張建生因個人原因提請辭去副總裁職務,辭去副總裁職務後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委員職務。

  2018年8月14日、11月20日,沃森生物又分別發佈公告稱,副總裁張翊、副總裁周新華均因個人原因辭職,且辭職後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資料顯示,張翊、周新華分別於2013年8月12日、2015年2月5日擔任沃森生物副總裁一職。一年內四位副總裁接連離職,是碰巧還是有其它故事。有分析人士指出,高管頻繁變動,除了年齡等個人原因外,也不排除“資本寒冬”是公司選擇進行人員變動和業務調整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