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田德望教授

  2019年3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意大利《晚郵報》發表題爲《東西交往傳佳話 中意友誼續新篇》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中國一位教授在古稀之年開始翻譯但丁的《神曲》,幾易其稿,歷時十八載,在臨終病榻上最終完成。”這位教授,指的就是田德望教授。

  翻譯《神曲》

  73歲開始試譯《地獄篇》

  田德望先生是我國德語文學和意大利文學研究的老前輩,1909年出生於河北省順平縣一個農民家庭,曾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學習,後留學意大利和德國。他是新中國第一位從意大利原文翻譯《神曲》的翻譯家。《神曲》(約1307—1313)分爲《地獄篇》《煉獄篇》和《天國篇》,是世界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偉大作品。

  田德望的《神曲》一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社外國文學編輯室的資深編輯向北京青年報記者介紹,田德望曾參與編寫《德國文學簡史》《歐洲文學史》《德漢詞典》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分冊之意大利文學條目。他的主要譯作有《凱勒中篇小說集》《綠衣亨利》《神曲》等,曾獲魯迅文學獎彩虹翻譯獎、意大利國家翻譯獎。

  2000年10月,田德望病逝於北京。對於翻譯初衷,田德望曾在《譯本序》中說:在中學學習時,通過錢譯《神曲一臠》,初次得知但丁的名字和他的《神曲》。進大學後,閱讀了英譯本,對這部作品發生了興趣,後來學了意大利語,逐漸領會到原作的韻味,興趣隨之日益濃厚。多年以來,就有翻譯這部世界名著的志願,由於種種主觀和客觀原因,一直未能實現,遲至1983年秋,其他工作告一段落,在朋友們的熱情鼓勵和支持下,才着手試譯《地獄篇》。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告訴記者,此時的田德望先生,已經是73歲高齡,中途幾次因病輟筆。田德望在《譯本序》中也說,“剛動筆時,感到困難重重,力不從心,產生了失敗主義情緒,後來,在翻譯實踐過程中逐漸克服了這種思想障礙。”

  中譯本《神曲》

  最大挑戰

  文章體例與自身體力

  究竟有哪些困難呢?在田先生看來,翻譯《神曲》的先決問題是:譯成詩還是譯成散文?他自己對此曾考慮很久,也問過朋友們,大家意見很不一致,最後,自己決定譯成散文。箇中原因,田先生曾在《譯本序》中解釋,就主觀條件來說,譯者不是詩人,缺乏舊體詩和新體詩的功力,而《神曲》卻是極高的詩,如果不自量譯成詩體,恐怕“畫虎不成”,使讀者得到錯誤的印象,以爲但丁的詩也不過爾爾;二是中外用詩歌體翻譯《神曲》的,由於語言差異而造成韻腳等的不同,很容易產生爲了形式而損害原意的情形,而完全擺脫格律束縛的散文譯本,如美國但丁學家諾爾頓的譯本(1891)和辛格爾頓的譯本(1970),則尤爲忠實可靠。這些事實堅定了譯者採用散文體的信念。

  解決完體例問題後,這樣一個大工程,對田先生的體力也提出嚴峻挑戰。爲在有生之年如願譯完《神曲·天國篇》全書,田德望教授接受了朋友們的勸告,先譯正文再作註釋,“待譯完正文開始作注時,果因年邁體弱,視力衰退,工作難以爲繼。”好在此時一位意大利友人推薦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吳淑英女士做田先生的助手——吳女士是一位資深的意大利語言學者,曾留學於羅馬大學,選修過意大利文學課程。田先生在2000年8月的《譯後記》中說,“(吳女士)在《天國篇》的審讀、校訂和註釋中與我密切合作,並獨立完成本篇第七至二十九章的註釋以及本篇全部插圖的說明文字。”

  歷時18年

  譯完兩個月之後與世長辭

  儘管田德望教授謙稱“把詩譯成散文等於用白水代替存放多年的美酒,味道相差甚遠”,但歷經18年譯就、從意大利語直接譯成漢語的《神曲》被譽爲“譯文精良,註釋尤其詳密,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也得到意大利政府的高度評價——由於他在但丁研究中的傑出成就,1999年受意大利總統接見並獲“總統一級騎士勳章”。2000年8月將《神曲·天國篇》譯完,兩個月之後的10月6日,田先生即與世長辭。

  另外,《神曲》的出版也經歷了漫長歲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神曲》的時間跨度長達11年:《地獄篇》出版於1990年1月,《煉獄篇》出版於1997年4月,《天國篇》出版於2001年5月,分別由三位責任編輯先後編髮。而人民文學出版社在2015年推出了“中國翻譯家譯叢”第一輯,其中也收入了《田德望譯神曲》。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2019.03.22)

  轉自:翻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