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綜藝節目《我是唱作人》第三期,王源帶來一首由自己作詞、作曲、演唱的歌曲。

這首歌叫《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王源在演唱過程中,雙眼是微微閉着的,前半部分的演唱情緒挺穩定的,唱完“你說天塌下來你會陪着我,可你又如何同感我的寂寞……”

一句,就哽咽了。

他突然情緒失控,崩潰大哭,說了三次“世上”才唱出最後的歌詞。

接受採訪的時候,王源說自己太難過了,一下子很多畫面湧上心頭,整個人就崩潰了,也沒顧得上那麼多。

收拾好情緒後,他繼續說,你在崩潰的時候,其實你身邊的人無法安慰你,因為他們體會不到你有多難過。

說多了別人會以為我在賣慘,可這就是我的經歷。

突如其來的崩潰,當然不是因為一句歌詞,一定是積攢了許久的情緒,正如壓死駱駝的,從來都不是最後一根稻草。

可是,成年人的崩潰總是無聲的,只會在心裡化作一團團死灰。情緒宣洩完了,還得向波及到的人道歉。

02

同樣是在一檔綜藝節目裏,44歲的樸樹現場演唱《送別》。

歌曲的前半段,樸樹都還算平靜,可唱到“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時,他突然情緒失控,聲音慢慢變哽咽,然後轉過身去,掩面痛哭。

哭完以後,他沒辦法繼續演唱,示意和聲繼續。

他捧着話筒虛晃着身體,似乎錐心的往事湧上心頭,令他萬分悲痛。

現場的人說,那天樸樹在唱《送別》之前,就說了這樣一句話:“有時候覺得生活就像煉獄,特別難熬。”

清白少年,不改初心,因為年少時愛極了他,所以見不得他蒼老的樣子,看着他一言不發的沉默,心疼得想掉眼淚。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生活變成了煉獄,你過得如此狼狽和無力?

你搶佔回家陪父母的時間,很少和朋友聚會,每天下班一個人回到出租房,面對冰冷的牆壁,沒人說話,習慣沉默,只能靠自己。

公司的事情繁雜抽不出身,客戶的催促忙得忘了自己是個人,你曾經以為只要隨便給你一個職位,就能在這個行業有一番作為。

然而現實是,生活比想象的殘酷得多,行走在世間全是妖魔鬼怪。

你拼盡全力努力去爭取的一切,只是一些人的起點。

多少無助的時刻,你是否也曾因為聽到一首老歌,往事像潮水般襲來,只能蹲在地上把頭埋進雙臂,害怕別人見到你狼狽的哭相。

03

有時候真的覺得“感同身受”這個詞,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話。

17歲少年跳橋自殺,有人說能理解這個男孩,因為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人說多大點事就要自殺,現在的年輕人真脆弱。

《復聯4》熱映,有人說漫威就是自己的青春,每一個細節都能戳中淚點;有人說邏輯硬傷太多了,只是一部圈錢的爆米花電影。

這個世上哪有什麼感同身受,多的只是冷暖自知而已,於己驚天動地的傷,於人不過隨手拂過的塵。

每個人心裡都有那麼一段故事,無法述說,只能在深夜裡淚濕枕頭,獨自承受和消化。

而那些不幸遭受過身心重創的人,你安慰她說睡一覺就過去了,可她在午夜時分被噩夢驚醒的時候,你又在哪裡?

電影《素媛》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相信看過的都哭了。

我們心疼素媛,痛恨那個侵犯她的變態,但是看完以後,也許過幾天就忘了心中的憤恨,我們無法感受那個小女孩和她的家人的悲痛。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一部催淚電影,對素媛一家來說,這是一輩子的陰影,每天都是折磨。

因為同情,因為關心,因為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我們在安慰別人的時候,會將自己假想到對方所處的境地,或者聯想到曾經某一刻,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感慨萬千,從而用"感同身受"這個詞來安慰和開導對方。

但是,這僅僅只是個人假想或是類似經歷,這世上哪有什麼感同身受。

04

魯迅在《小雜感》裏寫,“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獨木舟的《深海里的星星》有一言,“世界上其實根本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針不刺到別人身上,他們就不知道有多痛。”

所謂感同身受,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物理意義上的親身體驗。

就好比男人永遠不會切身感受到生孩子的苦;女人也永遠不可能明白男人回家後,為什麼想在車庫裏多呆半小時。

這些年來,就算遇到再大的痛苦,我也很少找人傾訴,一來是不想讓親人擔心,不想打擾朋友的幸福,二來是知道安慰捉襟見肘,唯有冷暖自渡。

很多時候,能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那種孤立無援的感覺,是讓你知道,沒人能幫你,要堅強起來自己拉自己一把,否則在泥濘沼澤裏只會越陷越深。

你成不了心態的主人,必然會淪為情緒的奴隸。

不論今天多麼的困難,都要堅信,只有回不去的過去,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你自己是你的堅強後盾。

文章來源:衷曲無聞(ID:zhongquwuwen),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不代表科普中國觀點

作者:衷曲無聞,最會安慰人的寫作者。已出版《這世間沒有不可安放的夢想》《夢想不會辜負努力的你》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支持我們請評論點贊☟☟☟

公眾號ID:Science_China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

中國科協官方微信 國家科普平臺

相关文章